核心摘要:2024年恰逢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在天津考察时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和“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做善成”等指示精神,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三新”“三量”等有关要求,12月22日,纪念天津设卫筑...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阎秋) 2024年恰逢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在天津考察时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和“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做善成”等指示精神,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三新”“三量”等有关要求,12月22日,纪念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学术论坛及相关活动在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在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由天津市城市规划协会、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主办,天津市建筑学会、天津市土地学会、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天津市风景园林学会协办,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承办。
学术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段进先生出席并作主旨报告。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罗进飞,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健,天津国兴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连庆等领导出席学术论坛并发表致辞。
陈勇代表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各位参加论坛的来宾表示热烈欢迎。陈勇回顾了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工作历程,指出当前天津立足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总体思路,正在着力构建多层次、多要素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他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参与和支持,希望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分享的宝贵经验做法,共同推动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罗进飞代表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福,向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莅临指导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罗进飞表示,希望天津城市发展建设领域各学术组织、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继续群策群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律,为天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天津市科协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各学会的建设和发展,一如既往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李健指出,620年的岁月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也是一曲激昂奋进的时代赞歌,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李健强调,南开区是天津城市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原点,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时专程前往古文化街进行调研,推动鼓楼-古文化街地区更好地发展是南开区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南开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天津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强鼓楼和古文化街的保护与利用,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李连庆向各位专家领导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李连庆指出天津历史悠久、区位优越、人文荟萃,620年的设卫筑城史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多样的历史文化形态,形成了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今天的论坛凝聚了多方力量共商遗产保护与传承,他表示,天津国兴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将统筹海河集团和其他下属企业,积极发挥国企担当,从策划研究与规划设计、资产盘活与运营等多个维度为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支撑。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一级巡视员路红主持本次论坛,表示“纪念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学术论坛”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推动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契机。
学术论坛邀请了五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围绕文化多样性与城市空间、空间发展多样性的危机、空间基因理论与技术、空间基因的应用与展望四个方面,介绍了空间基因的理论、技术及应用。
他指出,城市空间是多样化人类文明的体现和载体,当前历史形成的多样化城市面临着新技术、新生产新生活的诸多挑战,研究探索可持续的“在地性”技术方法,解决历史文脉传承与未来城市发展的共赢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他深入阐释了“空间基因”的基础理论。空间基因的生成,源自于城市复杂系统在自组织过程中通过变异与选择产生空间组合模式的过程,每个城市产生了空间、自然、人文相互作用且协调的不同模式,成为其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基因”。空间基因的传承包括编码、复制、表达三个过程,关于城市营建的各类信息往往以空间基因为媒介,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的传播进行复制,形成传承的空间基因,空间基因的复制是“城市空间-自然环境-社会人文”长期互动形成协同的、地域性城市空间发展观念的延续与发展,也传播了城市行为与性格特征。依托空间基因理论与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建成文化遗产,真正做到文脉的传承。他以苏州、雄安新区和天津为例,介绍了空间基因理论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构建国家空间基因库的研究展望。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而京津冀作为重要的城市群,当前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建设当中,营造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整体保护格局,并着力构建首都都市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成为全行业、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件,也是展示大国首都形象、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他详细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申遗历程,围绕中国传统礼制的映射、统领老城整体风貌、反映传统都城规划理念、展现首都建设发展成就、承载丰富的文化活动等方面,阐述了规划视角下的北京中轴线价值认知。从识别遗产保护管理对象、解读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建立以实施为导向的规划体系、加强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持续提升遗产的完整性等方面介绍了中轴线申遗保护的规划策略与具体实践。
最后,他提出了以中轴线构建城市发展新轴线,串联首都重点功能区与战略性发展地区,以中轴线遗产保护为首都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以两轴统领首都规划建设秩序,推动城市治理的未来展望。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师武军的报告,围绕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展开。他首先追溯了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历程,自1986年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名城保护工作,规划管理部门依法履行保护管理职责,扎实推进名城保护各项工作,包括不断探索相关规划编制的方法和路径、健全完善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体系,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织布历史文化名镇空间肌理等。同时,介绍了新时期名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贯彻党中央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决策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天津重点围绕“价值核心、活态传承、精细引导、产业复兴”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
师武军指出,未来天津将按照“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思想精髓,坚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扎实做好“三新”“三量”工作,以高水平保护赋能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强化规划引领、健全法规政策、完善技术标准、强化实施监督”等方面开展下一步工作。
天津大学教授黄晶涛介绍了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城市设计策划实践,称其为一次尚未走完的溯源、寻根、找魂的设计之旅。
他以更大的区域视角切入,提出天津是一个运河之城、海洋之城、首都之城、人文之城。接着,带领听众深入感受了杨柳青年画之美,指出杨柳青年画的核心内涵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出发,逐渐升华至精神层面的生活享受,最终在杨柳青年画中凝聚成一幅幅充满吉祥、乐活气息的画境,实现了由大俗到大雅的华丽蜕变。
他强调,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城市设计策划中,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再现历史肌理、表现市井画境、发现未来价值。通过时间维度历史信息层积化表达,根据文献和影像资料提取、叠合各时期空间要素,达成时间与空间的双向拓展,传承以“地文”为核心的历史城镇景观。杨柳青木板年画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落户杨柳青的关键要素,因此方案以年画文化传承和活化为核心要义,借鉴历史图像学的工作方法,塑造“从年画里来,往年画里去”的画境空间。黄晶涛呼吁,在天津母亲迎来其620岁生日的辉煌时刻,让我们共同携手,津鼓开帆!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长林以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天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实践。
一是回顾了建国75年以来天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走过的非凡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孕育积累阶段、创立探索阶段、巩固提升阶段和传承发展阶段。一直以来,历届天津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确定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
二是介绍了近年来天津践行“人民城市、规划先行”的理念,围绕“塑造文化客厅、唤醒价值认同”“推进建筑活化、融入市民生活”“发掘特色载体、发展新质产业”“促进多元参与、激活公众智慧”等方面为彰显海河津韵持续赋能,开展了以大意风区焕新计划,庆王府、蔡氏家祠、奥匈帝国俱乐部盘活利用,棉三创意街区保护更新、华为旗舰店文保更新,天津老城地区资产盘活利用与文旅商融合发展策划等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的保护传承实践。
论坛上举行了学术对话。对话主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创新。由天津市政府参事、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一级巡视员霍兵主持。
对话嘉宾有:河北省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立方,国家住建部报社天津站长陈军,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佟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张昕楠。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一级巡视员霍兵表示,当前天津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迎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有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胸怀、更高的水平,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与天津未来发展紧紧结合,把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结合天津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形成的地方特色,加强部门协同,精准确定城市文化定位,接续传承天津城市文化精神,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打好天津“文化牌”,不断推动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文物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立方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通过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这些遗产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更让城市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和辨识度。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价值阐释非常重要,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明确定位,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国家住建部报社天津站长陈军介绍了国家住建部报社天津站的主要职责,对620周年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陈军结合近年来在对全国很多地方的历史文化保护考察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规划设计一定要提取当地文化基因、体现当地特色;二是要注重规划设计与业态的结合;三是要注重相关服务配套的完善;四是要引入专业化的运营团队。
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佟武分享了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促进和推动鼓楼-古文化街地区的焕新发展上所做的工作,并表示将持续深化鼓楼-古文化街地区资产盘活利用与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策划,与政府部门、投资方、运营方、融资机构等各方主体共同打造天津文旅融合新标杆和精品典范。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张昕楠以解放北路利华大楼为案例,阐释了天津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引领了规划方法、相关法规、建筑文化及技术的进展。他表示,中华建筑的特质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延续,非常感谢本次论坛让大家齐聚一堂,也很欣喜看到本次活动中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相信本次大会对年轻人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次论坛发布了《天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倡议书》。《倡议书》由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天津市建筑学会、天津市土地学会、天津市风景园林学会、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天津市城市规划协会共同拟定,旨在纪念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面向天津市规划建设行业和自然资源相关领域发起倡议,发挥行业合力,共同促进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发展创新。
《倡议书》提出“六个共同”,主要围绕共同推动天津规划学术创新实践、共同加强津派建筑文化赓续传承、共同助力天津遗产空间协同治理、共同强化津派园林景观风貌塑造、共同促进天津文博事业繁荣发展以及共同加强天津学科行业融合协作六个方面展开。
本次活动公布了天津鼓楼-古文化街地区城市设计方案和保护发展“金点子”征集结果。
天津鼓楼-古文化街地区城市设计作品
天津鼓楼-古文化街地区保护发展
“金点子”作品
22日下午,召开了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发展交流会。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一级巡视员路红主持,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黄晶涛、天津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周长林、天津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宋静、天津市土地学会理事长李松、天津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姜世平等专家以及来自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管理部门、设计咨询机构、相关高校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交流会并分别发言。
交流上,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分别汇报了天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等相关工作情况,与会专家围绕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城市特色风貌塑造、文化强市建设、行业转型创新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交流,从天津城市历史文脉的赓续、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城市更新和持续运营等多个维度,分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并共同探讨天津历史文化名城创新发展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展望。
下一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