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让城市有“韧性”不“任性”

发布时间:2025-01-02 15:59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解读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柯善北)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生动隽永的建设图景,正勾勒出新时代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城市远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其中提到: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刚柔并济” 城市建设“新路径”

 

“韧性”一词原本是一个工程力学概念,本意是“被击打后恢复原始状态”,指一个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维持自身稳定并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

 

而“韧性城市”是具有韧性的城市,强调一座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压力冲击时“打不垮”“变化多”“恢复快”,能够保持抗压、弹性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韧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念,建设“韧性城市”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选项。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的重要路径和战略选择是“软硬兼顾、刚柔并举”。 

 

上海是全国最早提出打造韧性城市的城市,在韧性城市的“硬件”建设上处于领先位置。例如,上海建立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实现对城市运行风险的智能感知,用数字化方式辅助城市管理主体决策,实现从市到社区的多层治理主体赋能,进而实现城市的“韧性治理”目标,重塑城市韧性。

 

北京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新一轮城市总规划,在韧性城市的“软件”建设上实现引领。北京提出,到2025年,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到2035年,韧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抗御重大灾害能力、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显著提升。

 

四川成都等5城入选首批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试点城市。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市2000余个应急避难场所中,有100余个位于各个公园里,应急功能融入公园景观之中。

 

“韧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淬火”的过程。只有能扛过形形色色的“击打”和考验,城市才有可能实现进退裕如、收放自如的“韧性自由”。

 

总之,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国已成功通过了新冠疫情的“压力测试”,未来需要举一反三、乘势而上,久久为功,严守城市安全底线,为提升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将“韧性”融入“一切政策”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涉及的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以制度化、标准化、法治化方式,应对和化解城市运行的各类风险。另一方面,人是城市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体现到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我国已将构建韧性城市纳入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议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在国家制度体系和组织保障层面,我国已经制定、修订数十部法律法规,同时不断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等相关体制机制,优化党和政府部门设置和组织体系。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系统性重构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这些都为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和组织保障。在地方层面,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韧性城市建设行动。北京、上海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广州、重庆将韧性理念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2023年,成都、广元、丽水、长宁、中新天津生态城5个城市(城区)入选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项目。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与传统城市基础设施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意见》中37次出现“安全”,5次出现“数据安全”,因此,牢牢守住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底线是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要求。要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传感设备和智慧应用安全管控,推进安全可控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对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保障。强化网络枢纽、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抗毁韧性,建立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应急体系,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监测、通报预警和信息共享,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抵御能力。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的基石、城市韧性能力的物质载体。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面临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城市安全体系,提升城市韧性。

 

加快推进新城建,一是充分释放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迅速落地实施一批新城建项目,带动有效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二是更好适应居民消费新趋势,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三是加快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智赋能,创新引领未来

 

打造韧性城市,不仅要注重看得见的“面子”建设,也要注重不易被看见的“里子”建设。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塑造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举。看数字化转型是否也有烟火气,让技术由“高冷”变得“温柔”,让城市更有人情味、更有趣味性、更有吸引力,这些是城市安全韧性的决胜招。

 

一方面,城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新城建是立足城市发展新形势,以城市提质增效为引领,以应用创新为驱动,充分运用新基建发展成果,面向城市高质量专项发展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建设与管理,构建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必然会赋能社会生态系统,为国家多个领域安全能力提升带来新动能。如北京构建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韧性城市空间分区,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生态网络、防灾网络和生命线系统,完善城市开敞空间与区域性防灾设施,构建“三环八廊多支点”的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

 

新技术对韧性城市的建设和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海,借助各种智能物联设备,大量窨井盖、消防栓的实时状况信息能够被及时掌握,高架、隧道等基础设施的裂缝、结构变化也能被秒级洞察。上海联通对上海化工区的危险源区域进行航拍建模,为危险源管理提供数字化基础底座。上海机场集团在数字领域复制了“孪生机场”,形成与现实完全匹配融合的智慧机场。

 

当前,尽管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对建设韧性安全城市而言,相关技术还不完善。我们不能对技术过于乐观,技术永远无法取代“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要以务实的态度面向实践场景,探索拓展以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路径方式,不断增强城市的“数字韧性”。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城市将更加“有里有面”、百姓将更加安居乐业。

 

城市有韧性,才能更好支撑产业升级、融合、创新,更好推动城市安全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