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记忆

青蛙奏鸣曲

发布时间:2025-09-21 07:24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夕阳西下,暮色渐渐地漫过绿树与橙墙,童年的记忆总被声声蛙鸣轻轻唤醒。那时的夏夜,水渠边的蛙声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合唱。清亮的“咕呱”声裹着湿润的水汽,在月光中交织成温柔的网。这些蹦跳的小生灵,以生命的律动编织着自然的韵律,也悄然维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轻则带来困扰,重...

 

青蛙奏鸣曲

王秋和

 

 

夕阳西下,暮色渐渐地漫过绿树与橙墙,童年的记忆总被声声蛙鸣轻轻唤醒。那时的夏夜,水渠边的蛙声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合唱。清亮的“咕呱”声裹着湿润的水汽,在月光中交织成温柔的网。这些蹦跳的小生灵,以生命的律动编织着自然的韵律,也悄然维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轻则带来困扰,重则酿成灾难,类似教训,屡见不鲜。

 

就拿我们现在居住的小区来说,今年夏天,居民普遍感觉蚊子格外多。聚在一起闲聊时,大家一边摇扇驱蚊,一边寻找原因。最终发现:蚊虫猖獗,是因为青蛙减少了。许多小蝌蚪还未长成,就被淘气的孩童捞去玩耍,或被无知的成年人捕杀。等到它们历经重重磨难,长成青蛙、繁衍后代之时,早已所剩无几。人类对青蛙的残害,正是今夏蚊患泛滥的主因之一。这些无知或可悲的青蛙“杀手”,在无意中纵容了蚊虫对人类的入侵。

 

青蛙是技艺高超的灭蚊高手。据科学家统计,一只青蛙一年能消灭15000只害虫。这数字背后,是无数庄稼得以免受害虫侵袭,无数人免于被蚊虫叮咬、传染疾病。青蛙就像一支无声的卫戍部队,日夜守护着广袤的田野与人类的健康。

 

只要有水,便有青蛙。它们在蝌蚪时期便开始履行职责,一天能吞食100多只子孓,将蚊虫扼杀于萌芽。每一个免于蚊扰的夏夜,我们都该感念这些默默奉献的小生命。它们不仅是害虫的天敌,更是生态系统的守护者,维系着生物链的稳定。没有青蛙,害虫将泛滥成灾,农作物遭受毁灭,生态失衡也将导致蚊媒疾病肆虐。

 

自古文人墨客常对青蛙倾注深情。苏轼写道:“蛙鸣青草泊,蝉噪垂杨浦”;韩愈亦有诗云:“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陆游吟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这些诗句勾勒出蛙声带给人们的宁静美好,也映照出诗人静观自然的心境。著名作家老舍也曾赋诗:“蕉叶清新卷月明,田边苔井晚波生。村姑汲水自来去,坐听青蛙断续鸣”——诗词中的画面,仿佛一幅生动的田园图卷。现代有很多关于青蛙的连环画与童话,电视电影中的青蛙形象也是比比皆是,因为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一种益虫。

 

青蛙,这类水陆两栖的精灵,拥有诸多灵动的别名:田鸡、蛙鱼、青鸡、坐鱼、蛤鱼等二十多个,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人们对它的喜爱与认知。蛤蟆是青蛙与蟾蜍的统称,非青蛙专属别名。它们从墨色小蝌蚪到身披“翠铠”的成蛙,它们的蜕变犹如自然界的魔法:扭动的尾巴逐渐消失,后腿如弹簧般伸展。当第一声蛙鸣划破水面,一个新的生命正式开启了对世界的探索。它们穿梭于稻田池塘之间,以跳跃的轨迹丈量水陆的边界,时而潜水追鱼,时而跃叶捕虫,以独特的生存智慧,在生态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青蛙钟爱的栖息地,往往是生机盎然的湿地。广袤的沼泽间,芦苇丛生,蒲草摇曳,清澈水面倒映白云蓝天。清晨阳光洒落,泛起粼粼波光,水草随波轻动,为青蛙提供天然的庇护。岸边的泥洞是它们温暖的居所,浅滩的水草则是蝌蚪嬉戏的乐园。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这样的环境不仅适宜青蛙繁衍,也孕育了丰富的昆虫,成为它们源源不断的食粮。

 

稻田更是青蛙理想的生存家园。插秧时节,嫩绿秧苗整齐如织,水渠纵横,流水潺潺。青蛙藏身稻根或栖于叶上,警觉注视四周。微风过处,稻浪起伏,它们也随之隐现其间。这里食物充足,稻叶稻穗为它们遮阳挡雨。夜晚,稻田成为青蛙的舞台,此起彼伏的鸣唱,是它们献给大地的丰收赞歌。

 

池塘边的生态系统同样精彩。垂柳拂水,诗意盎然;塘底淤泥滋养微生物,水面浮萍、睡莲与荷叶如伞,为青蛙提供歇脚之地。傍晚时分,夕阳镀金,蛙群从洞穴、草丛中现身,或踞荷叶,或卧石上,静享安宁时光。

 

青蛙可谓大自然最忠诚的卫士。其食谱中,93%为农业害虫。螟蛾、蝗虫、稻苞虫……这些令农民忧心的害虫,在青蛙眼中不过是美味点心。

 

然而,这些可爱的益虫正面临空前危机。在我所住的小区,曾蜿蜒清澈的水渠是青蛙的乐园。春天水面密布蝌蚪,水草丰茂,闲花野草点缀岸边。蛙声阵阵,为黄昏增添生机。

 

不知从何时起,有家长带孩子持网捕捞蝌蚪,将其装入塑料瓶当作玩物。更有唯利是图的商人出售专用工具,加速它们的厄运。如今水渠漂着塑料袋与饮料瓶,水草枯萎、水质浑浊,蝌蚪踪迹难寻,蛙声已成绝响。取而代之的,是肆虐的蚊虫,叮咬居民,吞噬夏夜宁静。

 

青蛙属两栖动物,善跳能泳。体育项目中的蛙泳正是模仿其泳姿。但如今,青蛙数量锐减,已引发全球生态危机。据统计,全球7400多种青蛙中,逾2000种濒临灭绝。栖息地破坏、水污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及蛙类真菌病,如一张张无形巨网,将它们逼向绝境。更有人视青蛙为美食,大肆捕杀——据说全球每年约有32亿只青蛙被端上人类的餐桌。

 

人类活动正一步步摧毁青蛙的家园:农药滥用导致它们误食中毒,城市扩张侵占栖息之地,工业废水污染生存水源。昔日常见的青蛙,今在许多地方已成稀客。

 

那些曾经生机勃勃的湿地,被填埋开发为高楼厂房;稻田中化肥农药令青蛙痛苦抽搐;池塘遭垃圾填塞,水质恶化无法生存。水面漆黑浑浊,水草枯萎腐烂,岸边板结干硬——青蛙失去了家园,只能在狭小空间艰难求生。

 

但希望并未消失。国际“两栖动物方舟”行动正火热推进,40多个国家开设75个培训课程,为保护青蛙注入新力量。多国政府、科研机构与动物园也在努力拯救。我们每个人亦可参与这场生态保卫战:减少农药使用,保护湿地农田,不捕不买卖蛙类制品。每一个微小行动,都能为青蛙争取一线生机。

 

青蛙的价值远不止捕虫。在传统文化中,它是吉祥的象征。民间谚语“不怕坟头野鸡叫,就怕屋后蛤蟆跳”,虽为青蛙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但从科学角度看,恰恰反映出人们对青蛙与生态关系的朴素认知。

 

古人早知青蛙的药用价值。五代十国末期的《日华子诸家本草》、北宋《本草衍义》等医书均有记载,青蛙可治浮肿、黄疸、小儿热疮,能清热解毒、助产后恢复,对痢疾、疳疾、失眠、体弱亦有疗效,还可通便利水、缓解热症、镇静安神、增强免疫。由此可见,青蛙不仅维系生态平衡,也为人类健康与文化贡献颇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笔下的诗意田园,如今渐成奢望。蛙声,是大自然最美的乐章,是丰收的前奏,是生态和谐的象征。当蛙声渐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声音,更是生态平衡的警示。保护青蛙,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它们的命运,与人类紧密相连。唇亡齿寒,若青蛙消失,生态链的断裂终将反噬人类。

 

自然状态下,青蛙寿命约为5年,人工养殖则可存活13年。如果不是人类的伤害,它们其实生命力相当顽强: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青蛙即使被冰冻,仍能存活。有时它们的心肺停止工作数周,待冰雪融化,仍如常苏醒、继续生活。

 

作为最早从水中踏上陆地的动物始祖,青蛙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亿五千万年。这些“时间旅人”历经恐龙时代、小行星撞击和冰河时期,仍然以惊人韧性适应环境,演化出数千品种。然而如今它们濒临灭绝,科学家正在积极寻找拯救之策。

 

青蛙是国家法律保护的“三有”动物,非法捕猎20只即可构成犯罪。我们应珍视保护,与动物和谐共存,不让子孙后代仅能从字典中认识青蛙。

 

为保护青蛙,每年3月20日被定为“世界青蛙日”,旨在提高公众意识,呼吁保护蛙类及其栖息地。让我们驻足倾听那记忆中的蛙鸣,反思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青蛙,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切实的责任。从保护一条水渠、禁止捕捞蝌蚪青蛙、拒绝买卖开始,共同守护这些可爱生灵。愿有一天,蛙鸣重新回荡在田野乡间,重回我们耳畔。那时,湿地将再现生机,芦苇摇曳,蒲草轻舞;稻田恢复活力,稻浪翻滚,蛙声阵阵;水渠重归清澈,青蛙欢跃。我们与青蛙,也将在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共享大自然的馈赠。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行走丨诗意栖居的“灵泉妙境”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