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是日,正值初夏,偶得机会,在卫都朝歌与一群诗人“相约古灵山,寻梦封神地”,流连于女娲宫群,寻觅于天宫神域,感受着人神对话的魅力……
行走丨诗意栖居的“灵泉妙境”
李未
是日,正值初夏,偶得机会,在卫都朝歌与一群诗人“相约古灵山,寻梦封神地”,流连于女娲宫群,寻觅于天宫神域,感受着人神对话的魅力……
我非文人,纯粹凡人,虽也漫步神地,亦欲捕捉神奇,却未及神韵,毕竟是神乡神境,难得要领,坐上大巴,便昏昏欲睡……恍惚间,仿佛被闪送进神话的梦境——古灵山深处一个被赋予诗意美名的民宿群落“灵泉妙境”。
或许这转换太突然,我有点懵圈。待定神搜索,乃如梦初醒,似已坠落在颇有特色的建筑群里,怎么一下子就回到了属于我的建筑领地?
犹如拜神归来,我身心仍迷糊着,晃晃悠悠地来到村口,“中国传统村落”宣传栏上这样介绍:河南鹤壁市淇县凉水泉村以凉爽甘甜、明目养颜的“不老泉”和“五龙泉”两股四季流淌不息的泉水而得名。“灵泉妙境”,位于凉水泉村,由一群沿山泉走势错落排布的民宿构成,位列“全国民宿发展十大典型模式”之一。原来“灵泉”乃灵山之泉,“妙境”乃神奇之境,而妙境之“妙”,则是这里70余栋经过精心打造、形式各异的灰瓦石屋,似在山间步道串起的竹海里自然天成……
有关建筑,我自然有心探究,目光很快聚焦在这群民居建筑上。可能是职业使然,每次融入到特色建筑的世界里,我就会“犯迷糊”,呈懵圈状,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陶醉!
今天有点特殊,与诗人同行。建筑不仅是凝固的艺术,也是诗人的宠物。瞧这群诗人对建筑的倾心,一眨眼功夫便散落在“灵泉妙境”的石筑老屋里,融入到建筑灵性与诗意灵感的对接中,我略有疑惑,他们是去解锁诗意栖居吗?比我还猴急。
在懵懂中,广西诗人冯老师与我结伴而行了,我在游览拍景中兼顾给他拍照,他喜欢摆拍,也难怪,他的形象气质有着天然的诗人范,看上去就是艺术圈的人。冯老师不仅名字独特,而且思维也独到,出口成章,随口成诗,这不,刚离开女娲宫,他一首《女娲故里觅封神》的诗便传到了群里,贴切地倒出了我们彼时的感受和心境。
在“灵泉妙境”,他则专挑那些有诗情画意,与诗共生的景物留影。在一栋名为“拉菲山庄”的民居前,他选择了由异形石块砌筑,并镶嵌着木酒桶的墙壁为背景打卡留痕,当我举起相机定格画面时,诗人的特质与酒桶的古朴融为一体,比诗句更有诗意,不仅美在画面,更美在寓意,反映了诗人独有的体感,特有的温情。我也透过这瞬间的定格,嗅到了建筑蕴藏着的人文气息,品到了诗人骨子里的建筑韵味……我想游览之后,无论冯老师是否赋诗一首、诵扬一番,这群建筑的妙境已经被彰显了,从这幅既普通又特别的画面中,已经能读到诗人倾泻在照片中那些隽永的诗语。
可能是建筑师的菱形思维与诗人的诗性思维在跳跃性的节奏上存在差异,我与冯老师在游览中渐渐地“分道扬镳”了。
我不愿放过这里每一栋令人倾心的特色建筑,哪怕它看上去没那么规整,甚至还有点破碎。我知道,“灵泉妙境”拥有的石光院子、花田木屋、星空果岭、悬崖竹屋、多堡屋五种风格民宿,短时间内不可能一一打卡,但顺着山道,我还是尽量点卯,尽力品读。
初夏的夕阳仍具穿透力,透过枝叶的缝隙撒在山道上,微风摇曳,能闻到淡淡花香,能听到虫儿低鸣,整个“灵泉妙境”都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此刻游石光院子,正应时应景。
漫步在石光院子系列的半闲山居、世外桃源、山水静舍和九溪南山等院落,静静地品味石头屋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装饰风格融为一体的更新手法和特别创意。眼前的石光院子系列,房屋均采用“一脊两坡”的建筑形式,两层墙体均用凿工整齐的石块砌成,室内外地坪均为石头铺就。我越看越入神,越看越走心,又懵圈了。的确,这类石砌四合院,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承独有,庄重里藏着优雅,意境中显出格局。
特别是面对“猪舍茶吧”的招牌既好奇又好笑,怎么也想不到,这些过去破旧简陋的牛棚、羊圈和猪舍,经过“人性化”改造,居然“变身”为紧跟时代潮流的茶吧、咖啡馆和西餐厅,令人刮目相看,我能不懵圈吗?
在近乎走火入魔的晕晕乎乎中,我走出“灵泉妙境”,若有所思,忽然联想到南怀瑾的诗句:“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当下的人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待久了,渴望寻一处静谧之地,逃离喧嚣,与自然相拥,放飞自我,“灵泉妙境”颇具“诗酒田园”风格,算得上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地,但美中不足,眼前的妙境,似略感仙气有余,人气不足,缺点烟火气……当然,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对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妙境,也没来得及细品。如果一群诗人能坐在石屋里,仰望星空,品一壶留香隽永的活泉煮云雾茶,或许建筑的美感与诗人的灵感会碰撞出诱人的火花,流淌出美妙的诗篇……
这次与诗人同游“灵泉妙境”是集体活动,必须统一行动,即使流连忘返也只能寄情于此。毋庸置疑,我定会再来,懵圈一次,栖居两日,慢行静思,深度感受建筑的魅力,享受妙境的诗意,因为到了这里便不必再去寻求诗和远方……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