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俊 荆州城的南边是长江,出了荆州城的南门,沿御河路直行数里便就可登上荆江大堤。民国初期,大堤的顶面比荆州城墙高出六米,在长江涨水季节,一旦溃堤便会形成大水灌城之势,因而荆沙人视大堤为“命堤”。“荆沙不怕兵刀动,只怕南柯一梦中”,1935年7月6日这天,荆沙人最害怕的事还是在梦中发生了。 1935年7...
张 俊 1957年,是实施“一五”建设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沙市的工农业经济发展取得喜人的成绩:沙市工业企业新增27家;工业总产值达到8209万元,比1949年增长4.83倍,平均年递增24%;实现利税1643万元,增长5.44倍,平均年递增26.2%;上缴国家财政1429万元,增长37.62倍,平均年递增57.9%。沙市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
张 俊 荆江大堤,在1918年之前称作万城大堤,它上起江陵县的堆金台,下至监利县的拖茅埠,全长约一百二十四公里,是护佑江汉平原的一道防洪屏障。这道大堤肇基于东晋永和年间,由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时任荆州刺史的桓温始修,当时称为“金堤”。此后,唐代的荆南节度使段文昌、北宋的荆南知府郑獬、南宋的荆湖北路安抚...
张 俊 1977年,全国拨乱反正工作在各条战线展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全市人民鼓足了干劲,正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建设中去。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首次在市招待所举行慰问市环卫职工活动,市领导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城市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在激励人民群众大干‘四化...
张 俊 1930年7月,许倬云出生在厦门鼓浪屿。1934年,四岁的许倬云随父亲许风藻来到沙市。此时,他的父亲由厦门海关监督转任湖北荆沙关监督。他父亲任职的荆沙关监督公署就设在沙市“洋码头”,这样,许倬云随父母在这里生活了五年多,直到1939年日军逼近沙市时才离开。 任荆沙关监督时的许凤藻 许倬云的父亲...
张 俊 从1963年开始,沙市市委、市人委贯彻中央“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改造,到1965年,全市工业企业调整为192个,比1957年增加59个;工业总产值1.54亿元,比1957年增长88%;出口生产企业发展到15家,出口品种增加到25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由...
张 俊 早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808年),荆州府江陵县就在荆州城设立了巡警专局,并且在沙市设立了分局。沙市是府、县下辖的通商重镇,因此分局的警员要比巡警专局里的巡警多三分之一。 1912年,湖北省民政厅在沙市成立警察局,警务改由省警察厅直辖。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沙市警察局一度改称沙市公安局。1945年8月...
张 俊 在沙市中山公园的儿童乐园里,安放着三只石羊、一匹石马、一块碑首以及一组十二生肖石雕。那组十二生肖石雕是当代人做的新货,而石羊、石马和碑首则都是古物。当年,它们都来自荆州城东门外草市、张家台附近一带的墓地。其中的那块碑首,很可能就出自明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墓地。 儿童乐园里的石雕 张居正...
张 俊 1933年兴建沙市中山公园时,第一代建园者曾经明确地指出:建这个公园,不仅是要为市民提供一个高尚的娱乐场所,还要藉此来纪念孙中山先生,让世人不忘他致力推翻封建帝制,带领民众走向共和的伟大精神。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在公园中建了中山纪念堂、总理纪念碑,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公园。但是世事难料,后来中山纪...
张 俊 在1935年春末,沙市中山纪念堂已基本建成。纪念堂是沙市中山公园最后一项大工程,它的竣工标志着公园建设的全部完成。因此,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决定:将1935年6月4日,定为纪念堂开幕庆典日,同时也作为公园的正式开园日。 “市整会”对这次庆典活动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纪念堂开幕庆典筹备处。庆典活动定在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