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盈嘉昕语】解读《美国国家BIM标准》系列之--BIM能力成熟度模型(七)

发布时间:2019-01-29 09:24 来源:

核心摘要:BIM在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时,丰富的BIM信息需要在设计、施工、运维多个阶段中进行实时共享和高效协同,这就要求BIM必须依托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环境,并且有严格的账户和权限控制机制,以此保障信息访问的安全和可靠。这也是BI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维度,“Delivery Method”,即BIM信息的传递方式。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刘京利)
 
 
陆一昕


澳洲Wollongong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PMP;数字化工程领域专家;曾完成国内某大型核电EPC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研究。

现致力于泛建筑业的BIM+GIS+IoT+大数据方向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盈嘉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 、BOS产品总监。
 
往期导读:

【盈嘉昕语】解读《美国国家BIM标准》系列之--BIM能力成熟度模型(六)
 
BIM在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时,丰富的BIM信息需要在设计、施工、运维多个阶段中进行实时共享和高效协同,这就要求BIM必须依托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环境,并且有严格的账户和权限控制机制,以此保障信息访问的安全和可靠。这也是BI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维度,“Delivery Method”,即BIM信息的传递方式。
 
在美国规范中,CMM关于BIM信息传递方式的评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成熟度等级 阶段特征 阶段说明
 
1 单点访问,无互联网架构 BIM是从一台单独的工作站访问,没有任何信息保障机制。
 
2 单点访问,有限的互联网架构 BIM信息不在网上,但可以通过访问权限进行控制。
 
3 网络访问,有基础的互联网架构 BIM在网络中,有基本的密码控制数据输入和获取。
 
4 网络访问,有完整的互联网架构 BIM在网络中,有数据输入和获取的控制机制。
 
5 有限的基于web的服务 BIM在一个典型的单个办公环境中的网络中,互联网架构没有用来控制数据输入或获取。
 
6 完全基于web的服务 BIM是基于web,尽管有一些信息访问控制,但没有互联网架构。这样的环境可用于单个办公室或公司。
 
7 完全基于web的服务,有互联网架构 BIM在web环境中,所以支持多人操作,并且基于互联网架构有基本的手动角色控制。
 
8 有保护的基于web的服务 BIM在web环境中,并且是安全的,但不是基于SOA。
 
9 基于账户管理的网络中心化SOA BIM在一个网络中心化的环境中,并且基于SOA架构,支持账户管理但角色是手动管理的。
 
10 基于角色账户管理网络中心化SOA BIM在一个网络中心化的环境中,并且基于SOA架构,有基于角色的账户管理和信息访问控制。
 
从上述评价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关键点:
 
① BIM是否运行在一个基于web的互联网环境中;
 
② 是否有一定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
 
BIM与web互联网环境
 
假如BIM是建立在一台单独的工作站时,可以想象,此时的BIM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是相当困难且不安全的。这里有一个概念上的误区,很多刚开始实施BIM的组织或团队认为建一个三维模型就认为是BIM应用,这是对BIM非常片面的理解。BIM建模仅仅是设计阶段的第一个步骤,BIM信息的不断叠加和持续应用才是驱动业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点。因此,web互联网环境是BIM信息传递必不可缺的基础保障。
 
数据访问控制机制
 
既然BIM信息需要共享和协同,那么在这过程中我们该如何保护数据访问的安全呢?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用户账户管理的方式进行控制,使数据有明确的可编辑、可访问人员范围控制,保障数据不可篡改且可追溯。当然,在BIM信息需要在一个较大规模组织中协同时,这样点对点的控制方式不太便捷,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按角色进行授权控制。各种权限不是直接授予具体的用户,而是在用户集合与权限集合之间建立一个角色集合,每一种角色对应一组相应的权限。一旦用户被分配了适当的角色后,该用户就拥有此角色的所有操作权限,以此减少授权变更操作,降低系统的开销。
 
在泛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单机是远远无法满足大体量、高时效BIM信息传递的要求,我们需要为BIM的可持续应用提供一个互联互通、具备数据安全机制的环境。
 
这期先聊到这儿,下期我们继续聊!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