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发展擘画了蓝图。近日,在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中华建设》杂志社邀请多位专家结合湖北实际对会议精神进行解读,就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建言献策。首期访问的专家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
中华建设网讯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发展擘画了蓝图。近日,在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中华建设》杂志社邀请多位专家结合湖北实际对会议精神进行解读,就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建言献策。首期访问的专家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
谭刚毅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华中卓越学者,《新建筑》(中国)副主编,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联合持有者。主要从事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学术著作15本,境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逾百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英国国家学术院基金项目1项(中方负责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IDA国际设计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以及其他竞赛和设计奖项。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中华建设》杂志社:从历史上的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到今年召开的第五次会议,中国城市发展理念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转变?本次会议又涵盖了哪些特殊意义?
谭刚毅:城市工作会议历史上召开过四次,每一次都处于城市发展重要转折点,每一次都深刻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再怎么重视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都不为过。
第一次是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城市接管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工作模式转向城市治理的重大转折。第二次是1962年在动荡年代中周恩来总理召集分析城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首先是恢复正常生产”。1978年的第三次会议明确了城市定位和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2015年第四次会议提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及“人民城市”的发展思想。今年的城市工作会议,不仅部署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城市发展五大转变,更重要的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强调内涵式发展。本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历经“拓荒期”“调整期”“丰产期”进入“精耕期”,这个阶段需要精耕细作,提高亩产,提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中华建设》杂志社:面对城镇化后期结构性张力凸显的核心矛盾,湖北应如何以“人—产—城”协同为底层逻辑,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绿色宜居、韧性智慧的内涵跃升?
谭刚毅:本次会议部署的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以及相关的理念和精神更符合城市的本质和内涵。城市的本质是“人类聚居与协作的高级形态”,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生态等多维度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指出城市是“人口、生产、资本、需求的集中”。它既是物质的集聚地,也是精神的家园;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未来的起点。
城镇化后期的结构性张力某种意义上就是规模扩张与内涵提升的矛盾,包括房地产依赖与风险防控的矛盾、人口流动与资源配置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绿色转型的矛盾等,所以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是处理好“人—产—城”的关系。人是根本,是城市发展的起点与终点;产是基础,是人口集聚与城市运转的“发动机”;城是载体,是“人”与“产”的空间依托。
湖北在这一方面是先行者,但还需进一步落实“五个转变”。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尤其是工作方法上不再想着是跑马圈地,把城市开发铺得大大的,把楼建得高高的,把工业园区建得多多的,把经济增速搞得快快的……而是以“汇聚人”为核心,强化公共服务与人才吸引,就业支撑和民生托底。以“绿色产业”为引擎,发挥科教优势,推动产业创新与低碳转型。以“宜居韧性”为目标,优化城市空间与治理,重点是基础设施优化,这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基础,智慧化与韧性治理的保障。最重要的是机制协同,通过制度性改革(如房地产新模式、反内卷机制)避免资源空转,如产业升级(如新能源汽车规范化,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战略等),区域协同,促进要素流动,实现人本化、低碳化、智慧化,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系统思维破局”的行动逻辑。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近期中央一系列的经济工作和相关部署等来理解当前城市工作的核心矛盾和行动逻辑,换句话说可以把这些工作部署理解为城市工作相关的配套措施。
《中华建设》杂志社: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您认为这一决策将如何重塑房地产的民生属性与服务业功能?
谭刚毅:老百姓可能更关注房地产的发展。如果说1978年试点住房商品房,2015年开启货币化棚改,那本次会议明确未来房地产发展价值新导向,并未提刺激房地产或拉动经济,而是终结了大拆大建。不重启棚改2.0是因为房屋库存、居民杠杆、人口经济等原因,更是城市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决定的。发达国家的城市经过了比我们更长时间的平稳发展时期甚至收缩期,其房地产具有建设行业的属性,是支柱产业(但占比远没有我们高),其更重要的属性是服务业。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只是我们太过忽视了其服务业的属性。本次会议则强调其民生属性与服务功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对政府部门来讲,短期攻坚是保交楼、城中村改造、消费刺激;而长期韧性发展则在于探索房地产新模式,基建更新(管廊、绿建)和民生托底(保障房、社区服务)等。
《中华建设》杂志社:在此背景下,您认为我们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应该如何转变?如何真正实现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
谭刚毅:我们不能以昨日之思维来解决今天的问题,是系统性的“转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作首要任务,需要前面所讲的“以系统思维破局”,制度性的创新,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和统筹协调。
比如以城市更新破解存量困局,我们决不能以过去地产开发的思路来进行城市更新,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建筑规划设计等专业技术团队、国企建设平台等实施主体、属地街道社区和居民代表,这五方共同参与决策与实施,兼顾文化保护、民生需求与商业可持续性。政绩考评方式也要转变,这是现实中的一种指挥棒,用总书记的话讲,解决“面子工程”与“里子短板”失衡的问题,多改造看不见的老旧管线,少建大而不当的广场高楼。新时期做好城市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的理念”,需要更注重群众路线,问计于民,群策群力。发现“城市病”,就多方共治,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在城市治理中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总策划:柯善北
统筹:吏主权
监制:王晶
记者:李动 李孟 王瑞 魏静 刘兆方
后期:张代雄
排版:马金言
审校:王丹妮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