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近年来,内蒙古巴林右旗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定畜、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调制、高效养殖、疫病防控等政策及技术保障,推动肉牛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让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牵”出一条富民强旗的产业链条。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李荣耀)近年来,内蒙古巴林右旗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定畜、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调制、高效养殖、疫病防控等政策及技术保障,推动肉牛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让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牵”出一条富民强旗的产业链条。
走进巴林右旗现代肉牛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一座座现代化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圈舍映入眼帘,园区工作人员正引导牛群沿着缓坡通道有序登上发往珠海的挂车。伴随着引擎轰鸣声,这些体型健硕的肉牛即将跨越千山万水,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我们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每头牛都有自己的‘专属档案’,通过翔实的数据,精准分析每头牛的生长情况,进而合理配比饲料,确保每头牛每月增重90斤以上。本次发往珠海的80余头肉牛平均每只重1600余斤,平均每头利润4000余元。目前,园区占地面积445亩,建有牛舍34栋、青贮窖2.88万立方米,可实现年循环出栏西门塔尔肉牛1万余头。”据巴林右旗肉牛产业科技示范园区负责人王洪斌介绍,近两年,园区积极进行产业智能化升级,正在建设肉牛饲养“中央厨房”和有机肥厂。建成后,园区将依托数字化、自动化设备高效精准控制饲料配制全过程,可为5万头肉牛提供定制版“营养餐”。同时,将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进行集中处理,每年可生产10万余吨有机农家肥,进一步延伸肉牛饲养全价值链条,提升肉牛养殖现代化水平。
巴林右旗以现代肉牛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积极推广园区先进饲养技术及管理经验,全力推动辖区畜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方面在园区开展肉牛产业培训,并开放园区养殖基地为农牧民群众提供集中饲养场地与托管养殖服务,进一步提高农牧民肉牛养殖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园区每年以每亩高于市场价100元以上的价格收购青贮饲料3万余吨,以每头高于市场价500元的价格采购周边农牧民犊牛2000余头,同时,为周边农牧民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5个,多维度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为辖区农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越来越多农牧民在实地参观学习了巴林右旗现代肉牛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养殖模式后,开始在“精养少养”“品种改良”上做文章。
在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宝木图嘎查,“养牛大户”李振国育肥了100余头西门塔尔肉牛。“作为一种肉奶兼用的品种牛,西门塔尔牛的经济效益相当不错,只要肯用心喂养、舍得投入,一只牛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3000元左右,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路子。”说起养殖收入,李振国喜笑颜开。
据了解,仅巴彦塔拉苏木就有肉牛养殖户600余户,养殖肉牛12000余头,随着一个个养殖场拔地而起,肉牛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如今,在巴林右旗,肉牛产业不再局限于养殖和活畜交易,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肉制品加工销售的转型升级之路。在巴林右旗兴源肉类有限责任公司,工人们在流水线旁紧张有序地工作,剔骨、粗分完成后,再按不同部位将牛肉精准分割成牛腱、牛肝、牛骨、毛肚、肩肉、牛胸腩等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需求,企业营收、利润逐年增加。
加工业是实现“头尾呼应”的关键环节。为提高“巴林牛肉”“身价”,巴林右旗积极引导企业开发风干肉、牛肉串、牛肉卷等卤制品、泡制品、预制品、休闲食品,全力打造从养牛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二产推三产带一产,有效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巴林右旗农牧局副局长达布希拉图表示,目前,巴林右旗肉牛存栏31.3头,截至目前,出栏肉牛2.75万头,生产肉类2.05万吨。下一步,我们将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持续做实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助力乡村振兴。
上一篇:“从细节着手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