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创新业态模式 繁荣乡村文化

发布时间:2025-01-14 08:48 来源:光明日报

核心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对于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凝聚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

 

乡村的田园景观、传统建筑、农耕与饮食文化以及独特民俗等文化资源,都蕴含着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对文化内涵理解还不到位、对文化价值挖掘深度还不足,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需加力。部分乡村在开发文化资源时,仅仅局限于民俗展示和农产品粗加工,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较为滞后,未能充分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层价值,难以构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要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全面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乡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和身份标识。可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故事、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农事体验等产业项目之中,更好地融汇、传播乡村文化,推动文化铸魂、文化培根。以四川成都道明镇为例,作为“道明竹编”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发源地,该镇深度挖掘竹编文化,打造诸多游客互动体验项目,构建民宿、餐饮等业态,满足游客需求。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创新开发各类竹编文创产品,游客到此既能参与竹编体验、享受手工创作之乐,又能品尝美食、欣赏田园风光,收获沉浸式乡村旅游体验。

 

近年来,乡村旅游、电商直播、非遗研习、农事体验、文化产业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不少地方打造了高品质“土特产”和文化品牌,积极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推广,实现了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应该看到,整合传统非遗、民俗文化等元素的同时,还要探索发展多元新型文化业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乡村经济持续注入新动能。在浙江湖州双林镇,当地引入社会资本,依托当地人文风情和乡村古建,将绫绢、古桥、书画、戏曲等多种文化元素融入影视作品创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作品,充分展现“双林水镜寺”“横街民国风情街”“双林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费新我艺术馆”等景点的特色风情,塑造当地文化品牌,推动旅游业、影视表演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文化发展平台,实现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土文化为核心、以人才优势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乡村文化生态圈。

 

乡村功能和产业集成并非简单物理相加,要通过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实现政策之间的“化学反应”。应完善宏观政策,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网络通信等公共服务投入,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结合当地自然风貌、民俗文化、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教育培训形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文化领军人物,搭建促进乡村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强化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开展订单式、合作式产业项目,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农民与社会力量紧密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