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雨时吸收雨水,干旱时再把水“吐”出来,这样的城市像海绵一样,轻松解决城市水资源困境及城市内涝难题,而临沂于去年就启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22日是“世界水日”,我们所在的城市如何做好节水文章?下一步如何打造海绵城市?
雨水进入蓄水池后,再经过过滤、杀菌等处理过程。
雨水收集利用流程图
地下“小海绵”收集雨水再利用
要建设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不可少。据临沂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每个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就好像埋在地下的一块块小海绵,在雨水充沛的时候吸饱了水后,可以进行雨水再利用。
位于北城新区的鲁商中心雨水收集项目,是临沂首个投入使用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该项目于去年5月进行了试运行,效果良好。22日,在鲁商中心销售中心门前的小广场上,项目工程部的工作人员掀开了雨水收集池的井盖,记者看到,池子里蓄满了水,一台类似水泵的设备露出水面。
“简单说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就是埋在地下的一个蓄水池,下雨时雨水顺着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管道汇集在池子里,经过处理后就可以再利用,既环保又经济。”鲁商中心项目工程部工程师田海涛说。
据田海涛介绍,该雨水收集利用项目的蓄水量为150立方米,通过收集屋面雨水,经过初期雨水弃流——PP模块储存净化——全自动自清洗过滤——紫外线高效消毒等环节处理,可满足鲁商中心日常绿地浇洒、道路冲洗、景观水池补水等用水。2015年5月,该项目成功试运行。目前,正值枯水维护期,预计今年5月将继续运行。
除了雨水收集利用项目之外,去年,临沂还有一条会“呼吸”的生态透水混凝土道路投入使用。道路利用生态透水混凝土铺设后,一方面能够增加城市可透水、透气面积,调节城市气候,降低地表温度,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雨、雪降水,增大地表相对湿度,补充城区日益枯竭的地下水资源,发挥透水性路基的“蓄水池”功能。
大雨不内涝,告别雨后“看海”
“传统的市政采取‘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顺畅’模式,而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临沂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焦中志介绍道。据悉,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除了把水留住,节约水源的作用外,面对临沂城区南北高差大,降雨集中,逢雨必涝,雨季过后就旱,以及滞洪区几乎全部被挤占问题,建设海绵城市也显得尤为紧迫。“像地下埋了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吸收雨水,海绵城市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城区洪涝交加,马路行洪、内涝突出等问题。”焦中志表示。
根据日前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至少75%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同时,省住建厅也出台实施意见,从今年开始,各类城市新区、园区和开发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以及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都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作为全省降水量最为丰沛的地区之一,创建海绵城市,临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焦中志说,临沂也是全省惟一的“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创建海绵城市有着良好的建设基础。
划分火车站、北城新区两片试点
22日,记者从临沂市节水办获悉,除目前建成的试点项目以外,今后临沂计划全力打造海绵城市。根据相关实施方案,临沂拟计划划分火车站片区和北城新区两个试点区。其中,火车站片区试点区北起陶然路,南至沂河路,西起湖东二路,东至沂河西岸,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该试点区属于老城区,建筑密度高,主要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措施,提高老城区的排水除涝标准;范围内清河公园及大型待建居住区的绿地,通过绿地的下凹改造,增加雨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加强下渗、净化功能。
北城试点区又分为祊河以东和祊河以西两个区域。本试点区地势平坦,总体趋向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该试点区属于城市新片区,下垫面条件非常有利,河道多,中心绿地及街头绿地、河道绿廊及北湖湿地公园等面积丰富,设计成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地等有效地调蓄雨水,试点区内重点打造“五横八纵”道路系统,透水铺装、下沉绿地,可以有效地拦蓄利用雨水。
另据悉,今后,临沂试点区内计划启动及续建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共达56项。建成区内雨水回用率将不低于25%;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30%;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同时,新开发建设区域100%雨污分流,老旧城区雨污分流比例从85%提升至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