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以来,中国的城市面积已扩大一倍以上,但在城市排涝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中国的许多城市都能让人看“海景”,国内媒体也经常用“看海景”这种讽刺说法描述引发交通瘫痪甚至造成更大损失的城市内涝。
在夏天的雨季,每当浑浊的雨水涌上街头,各地市民的抱怨声就开始此起彼伏。北京市民仍记得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惨痛经历。
灾难虽已引起政府对该问题更加重视,但改善效果并不明显。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甚至依然无法应对一年一遇的暴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程晓涛表示,2006年至去年,防洪措施不力的中国城市已从170个增至284个。然而,解决该问题将耗费巨资且造成麻烦:扩大排水系统将不得不与供电线路、暖气管道和通信电缆等其他必要设施争夺地下空间。
7月28日,李克强总理表示,“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中国已选择10个城市为试点,计划3年内投资351亿元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而北京正计划修建存储雨水的地下蓄水池,每个造价约1亿元。
另外一种途径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要求建设的“海绵城市”:能够吸收雨水,而非使其全部流入并淹没地下排水系统。今年中国正在16个城市开展试点项目,意在通过铺设渗水路面、修建蓄水池和湿地等措施,吸收70%的雨水。收集起来的水可用于街道清洁和消防等领域。其中,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受内涝影响,但又极其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