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近期组织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并于日前公布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河北省迁安市、吉林省白城市、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北武汉市等16座城市入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近期组织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并于日前公布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河北省迁安市、吉林省白城市、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嘉兴市等16座城市入选。
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以“修大管子”为主的思路带来很多问题。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拥有更多“弹性”空间?城市建设理念应如何转变?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
从雨水“包袱”到“解渴”财富
近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痼疾,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雨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雨水成为城市的一种“包袱”。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少管道都不够用,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样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认为,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南京,观众在参观雨水利用渗透系统。
国际着名水文气象专家林炳章认为,城市发展太快,把雨水要渗入的草地、水沟全部变成了硬化的马路,小区里的绿地也硬化成了停车位,雨水无法渗入地下。
“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背景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楼、水泥街道的建成,我们的城市似乎变得越来越‘硬’,不会呼吸了。虽然有绿地,但绿地大多是隔开的、高出来的,虽然好看,但并不环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全说。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创新观念,不要再片面追求高楼大厦,而要更加注重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高出地面的绿地最好建成下洼式,楼房要能存蓄雨水。”张全说,过去,我们城市的排水管理要求的是“随降随排”,排得越快越好;现在希望水“渗下去”,把路面、小区、绿地的水用工程手段蓄起来。
建海绵城市要有“海绵体”
相比其他城市应对降雨“捉襟见肘”,深圳光明新区的理念与众不同。
深圳光明新区公园路,看上去和其他道路并无二致,实则内藏“玄机”。“这里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铺设的都是透水沥青和透水砖,下面不是水泥砂浆的不透水层,而是采用厚度15~20厘米的砂层和卵石垫层。它们孔隙率很高,能锁住大量雨水,在雨后缓慢渗透至土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任心欣说,中间绿化带的设计也有讲究,绿化带两侧设有下凹绿地,比路面低15厘米左右。这样,车行道的雨水可通过孔洞汇集进来,储存在土壤层中并得以滞留和净化。
光明新区的实践表明,建海绵城市要有“海绵体”。在建设中,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以及河、湖、池塘等共同组成城市“海绵体”。然而,建设这些“海绵体”并不容易。
北京市万寿公园在园内铺就了透气性良好的渗水砖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李飞指出,建设海绵城市,资金需求巨大,同时,仅仅做到雨污分离还不够,关键是雨水能蓄住且以后被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在理念和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难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指出,在理念方面,“海绵城市”对很多城市还是一个新概念,如何操作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认识。此外,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否现实?城市里的一些老建筑、旧小区应如何实现这种转换?雨水净化过程中,是否要和土壤污染问题相结合,各部门如何通力合作?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试点和探索中去找寻答案。
充分合作和保障投入是关键
从地上到地下,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配置好空间资源。“海绵城市”建设该如何落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认为,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他认为,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
张全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应在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生态布局,同时要通过专项规划衔接各部门规划,推进“多规融合”。
此外,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建设“海绵城市”始终绕不开“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对于未来更大规模示范项目建设来说,资金保障机制依然缺乏,未来一定要引入社会资本,这并非全是经济考虑,更是社会和生态价值的体现。”任心欣指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参考绿色建筑等级评定进行资金支持,与社会资本引入过程相辅相成,让补贴标准有章可依。
褚松燕认为,建设“海绵城市”离不开政府管理层面创新,在资金投入上要实施ppp模式,走“先引导、再规范”的路子。目前16个试点城市的确定就迈开了先行先试的第一步,未来要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此外,还有人才问题。虽然我国的雨洪管理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熟悉这项技术的人才还相对缺乏,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张全说。(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