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阎秋) 日前,教育部、住建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各地各中小学校以“教联体”为抓手,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建立学校校舍、场馆建筑定期安全体检制度,在标准、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
据了解,当前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教育部、住建部等17部门制定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
《方案》提出,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方案》对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主体的职责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其中,在政府层面,主要负责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统筹领导,指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调动各类社会育人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在部门层面,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建立学校校舍、场馆建筑定期安全体检制度,在标准、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
在学校层面,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健全家校沟通联系制度,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建议;要整合社会资源,用好思政课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
在街道社区层面,要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要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要开展各类知识宣讲和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校外活动与锻炼空间、假期管护场所。
《方案》要求,相关部门要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谋划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政策保障,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