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汛情情况
今年入汛以来(5月1日至9月30日),全市平均降水量约529.5毫米,其中平均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大到暴雨有3次;平均降雨量在25毫米以上的中到大雨有4次。最大降雨量出现在7月5日11时至20时,鹤壁市除西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75.4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浚县苏庄站为128.3毫米,其中17个气象观测站降水量超过100毫米。
面对雨情,鹤壁市按照“系统规划、远近结合、防治并举、防避并重、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科学实施排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排涝通道建设、积水点专项整治等工程,在珠江路与兴鹤大街、华山路与九州路等道路较低处增设收水井;在淇水关路与泰山路、兴鹤大街与南海路等与河道临近处设置路面超标雨水通道,加快路面排水,城市行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风险。整个汛期未出现极端险情和长时间大面积积水,未出现因涝致灾和伤人亡人事故,最大限度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部署,全市城市管理系统以雨为令,精准施策,根据天气形势变化,及时分析研判雨情、汛情,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靠前指挥调度。汛中,各县区城管、市政部门强化重点部位应急值守,实施道路封闭,开展应急排水除险。汛后,环卫部门及时清除道路淤泥、杂物,迅速恢复城市正常秩序,守牢了城市防汛“金标准”。
(一)未雨绸缪完善排涝体系。一是编制《鹤壁市城市内涝系统化实施方案》,投资1.78亿元科学实施排水管网、排涝通道、泵站建设和积水点整治等项目。二是修订完善《鹤壁市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完善“点位、街道、区、市”四级责任体系,绘制《鹤壁市城市内涝风险图》,建立鹤壁市2024年城市排水防涝“一本账”,对中心城区内涝风险区域进行评估,在38个排水点位布设监控终端44套,进一步明确城市积水易涝点、隧道立交道口、内涝风险点等重要点位和设施的四级责任人,强化履职尽责。
(二)“夏堵春疏”确保泄洪顺畅。一是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汛前清淤疏浚的通知,督促指导各县区紧盯汛前关键节点,全面检查城市排水系统,对城市排水设施(护城河、棉丰渠、盖族沟)进行全面清理,疏通护城河及主要排水管沟接口,保证汛期城区排水泄洪顺畅。实施管网清淤疏浚171公里,疏浚河道28公里,清挖雨水收集井、检查井1.2万余座,有力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二是创新建设超标雨水通道。在淇水关路与泰山路、兴鹤大街与南海路、淇滨大道与护城河、黄河路与护城河、珠江路与天赉渠等42处与河道临近处设置路面超标雨水通道,在珠江路与兴鹤大街、华山路与九州路等积水点增设收水井,加快路面排水,实现了城区河渠贯通、管网互通、行洪畅通的排水防涝体系。三是在淇滨区聂下务、示范区等地新建泵站3座,增强排水能力,在城市易涝区域推广使用排水井安全警示笼,消除市民坠井风险,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三)周密部署做好降雨应对。针对强降雨自然灾害“来势急、涉及广、危害大”等特点,坚持“预”字当先,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联系,根据天气形势变化,及时分析研判雨情、汛情、灾情;把监测预警作为预防强降雨天气的前端和先导,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健全研判机制,强化预警信息收集、传递,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确保雨情、汛情直达一线、直达基层,以持续暴雨造成道路涵洞下积水、泵站高压停电等为背景,开展防汛演练21场次,切实提升突发险情应急处置能力。
(四)闻汛而动集结待命。严格执行防汛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按照“123、321”工作要求,“点位、街道、区、市”四级责任人加强应急值守,组织各县区城管、市政人员紧盯城市桥涵、隧道、易涝点等38处重点部位和9处泵站,实时查看桥涵积水情况、河道水位情况,发现险情,立即处置,及时上报。提前预置防汛物资、抽排设备,4台“龙吸水”、11台排水泵车和2台大型排水泵全部预置到指定位置待命。
(五)重点部位精准抽排。统筹考虑城市防汛安全和水环境治理要求,进一步优化市区防汛抽排工作流程,实行雨水泵站分级分类管理。在发布城市内涝橙色预警之后,科学调度市区雨水泵站精准启动短时抽排,最大程度保证路面积水快速消退,最大限度减少汛期抽排对河道水质影响。
(六)应急抢险处置果断。降雨期间,市、区两级每天累计出动巡查车辆76车次,对市区积水点、易涝点及桥涵立交等重要点位区域不间断警戒监控。根据雨情、汛情科学调度人员设备,短时封闭市区积水立交桥涵,设置明显警示标识;排查隐患现场整改,确保车辆行人安全。
(七)加强户外隐患排查。在暴雨强对流天气到来之前,及时向各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单位发送预警通知,提前对户外广告和门头招牌设施进行加固或拆除,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压实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业主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于辖区内的各类户外广告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建立户外广告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台账,明确整治期限和工作要求,按期整治到位,逐一整改销号。雨后立即安排各区户外广告主管部门,组织人员上街巡查,及时发现并清理因暴雨强对流损坏的广告设施,及时恢复市容秩序。
(八)环卫保洁做到“水退路净”。为确保市区主要道路畅通,保障群众安全出行,环卫部门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人员全天在岗在位,督促并指导各单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加保洁频次,加大保洁力度;在降雨间隙,组织环卫工人对道路下水道口和雨篦进行清掏,确保雨水畅通流入下水道口和雨篦;降雨后,按照“水退路净”的标准和要求,立即出动车辆、人员,对道路积水路段进行退水和清扫保洁。强降雨期间,全市环卫部门共出动防汛人员5200余人次,出动垃圾转运车辆和各类道路作业车辆540台次,每天转运市区生活垃圾1100余吨。
(九)园林绿化逆行而上。园林部门建立雨前雨中雨后巡查机制,极端天气全员行动,发现安全隐患快速处置,做到“风停路通、雨停园净”;加强重点领域防汛、防溺水隐患排查巡查,做好树木加固、抗倒伏工作,重点对河湖水面警示标识设置、救生设施配备、防溺水措施、防汛值班人员在岗情况等进行检查,针对问题及时整改,及时做好复查工作,确保不漏死角、不留空档。
(十)水气保障供应到位。要求供水、供气经营单位全面加强汛期安全生产运营关键环节管控,严格按照“排查不停,整改不止”的要求,对各生产业务场景及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开展全面防范排查,重点排查城市燃气管网穿桥过渠管道、地势低洼位置燃气设施、供配电间、送水泵房、加药间、水源保护区、二次供水泵房等生产经营及办公场所防汛应急情况,确保不漏死角、不留空档。更新调整城市排水、供水、供气等运行抢险队伍共计49支、1173人。积极组织人员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强化应急救援工作部署、确保了水、气在汛期稳定安全供应。
三、复盘发现的问题
(一)城区排涝标准需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管网按照2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排涝标准偏低,导致部分地段排洪沟渠、管网泄流能力不足,且城区低洼处市政道路雨水管渠及雨水口的设计标准与其他区域基本一致,并未针对性的提高设计标准,导致不能及时排放路面积水,部分低洼处短时存在积水。
(二)城区排水管网分流改造仍需提升。由于市区地下污雨水管网建设年代跨度大,建设标准不一,部分管网长期存在雨污混接问题。虽已开展雨污管网修复及错混接改造工程,但部分居民小区、临街商铺、企事业单位仍存在污水管道混接乱接现象,污雨水混流现象依然存在。降雨来临时,大量雨水混入污水管网,导致泰山路沿线污水管网冒水现象时有发生。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补齐短板,持续提升城区防汛能力。把防汛力气花在平常,把防汛工作做在日常。加强排水设施改造提升,进一步增强城区行洪能力。一是加强雨污分流管网普查改造和超标雨水通道建设;二是定期开展排水设施清淤疏浚专项行动,对雨污水管网和泵站进行专项全面清淤疏浚,持续提升城市韧性和防范能力;三是定期开展自检,检查雨水管网、雨水箅子等排水设施、排水泵站,完善设施检修台账,保证汛期设备设施的可靠性,确保汛期值守“拿得出、用得上”。
(二)数智赋能,城区内涝治理耳聪目明。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的思想,用好科技手段,使防汛由“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测”。目前已建好的城市防汛监测预警系统,通过35个智慧合杆点位、44套积水检测设备能及时捕捉城市内涝点汛情信息及精准数据,构建了可视化、智能化的排水防涝智慧调度体系。
将持续完善多个内涝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雨量计、水位计等多种水情感知设备,利用传输设备把数据汇总到后台,由后台进行数据汇聚、整合、分析,建设多个适合管理的智慧应用场景,最终形成完整的感知—传输—监测—预警—撤离内涝防汛管理闭环,有效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提升城市防涝信息化水平。
(三)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供排水一体化。一是按照省里出台的《指导意见》和评价办法、指南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供排水企业摸底排查和分类评价工作。二是探索创新一个主管部门、一个实施主体、供排“一张网”运营的管理体系,有序推动供排水企业资产整合。三是持续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水平。深入实施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行动,滚动开展管网排查检测,扎实推进问题管网整治,确保2025年底前完成70%问题污水管网的提升改造任务,全面提升水环境基础设施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