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寒冬)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2年末,污水处理厂达2894座,日处理能力21606万立方米,排水管道91.4万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8.1%;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98%,无害化处理率为99.90%;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为7094公里。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201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2023年末达66.16%,比1949年末提高55.5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1949-1957年)。1949年末,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伴随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诞生,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57年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15.39%,比1949年末提高了4.7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二是调整巩固阶段(1958-197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同国民经济一样的起伏。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也十分缓慢。到1978年末,人口城镇化率为17.92%,比1957年末提高了2.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2个百分点。
三是稳步提升阶段(1979-1995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各项城乡改革和对外开放举措密集出台,为中国城镇化的起飞做好了准备。199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9.04%,比1978年末提高了11.1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
四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201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各项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城市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区域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镇化率快速增长,到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83%,比1995年末提高了22.7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2个百分点。
五是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各领域配套改革稳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三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亮点纷呈,城市对外开放站上新起点,城乡融合发展初见成效。2023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1年末提高了14.3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
城市数量显著增长。1948年末,我国城市共有58个,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县城改设为城市。1949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29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68个,县级市61个,建制镇2000个左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一段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缓慢。1978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93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101个,县级市92个,建制镇2173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步入快车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发展,城市数量快速增加。2023年末,城市个数达到694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97个,建制镇21421个。
城市地域面积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市扩建和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地域面积不断扩展。在改革开放大潮激荡下,开发区、工业园、新城和新区等不断涌现,城市建设快速突破老城区的界限。1981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7438平方公里,到了2023年,全国城区实体地域面积达到62038平方公里,增加了54600平方公里,增长了7.3倍。
市政设施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市政设施十分落后、运行效率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1949年末,全国只有72个城镇建有自来水厂,供水管道6589公里;污水处理厂仅4座,日处理能力4万吨,排水管道6035公里;有供气设施的城市仅9个,年供气总量为3970万立方米;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仅17亿元。经过75年建设改造,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设施质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末,供水管道长度达110.3万公里,年供水总量674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99.4%;供气管道长度99.0万公里,年供气总量为2544亿立方米,燃气普及率98.1%;污水处理厂达2894座,日处理能力21606万立方米,排水管道91.4万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8.1%;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98%,无害化处理率为99.90%;城市公厕19.4万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34.2万辆;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11.3亿平方米,管道长度49.3万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为7094公里;道路照明灯3352万盏;全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达22310亿元。
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交通非常落后,装备陈旧,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末,全国城市道路面积8432万平方米,拥有公共交通设施的城市仅27个,公共汽(电)车2299辆,步行,骑乘自行车、人力车是市民比较普遍的出行方式。75年来,交通运输作为城市发展的先导领域得到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网约车和各类共享车辆极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2022年,全国城市道路长度达55.2万公里,道路面积108.9亿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9.3平方米;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70.3万辆,运营线路总长度166.4万公里,客运总量353.4亿人次;55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线路,建成线路长度9575公里,运营里程9555公里,客运总量193.1亿人次;出租汽车136.2万辆。
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低水平起步到迅速发展的过程。1981年,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1.0万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2万公顷,公园面积1.5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平方米。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一环的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绿色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到202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82.1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0%;建成区绿地面积258.0万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9.3%;公园绿地面积86.9万公顷,公园面积67.3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平方米。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6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黑臭水体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