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网站12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建筑业作为最早复苏的产业之一,在完成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快速发展。1952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7亿元;1956年完成总产值146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建筑业也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和开放的行业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进行,建筑业迅速发展。1988年完成总产值1132亿元,突破千亿大关;1998年完成总产值10062亿元,突破万亿大关;2011年完成总产值11.6万亿元,突破十万亿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完成总产值31.6万亿元,1953—2023年年均增长12.9%。
报告指出,建筑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新中国成立75年来,建筑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巩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风险挑战,实现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2023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比1978年提高3.0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8.8%,比1979年提高7.5个百分点。
建筑业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1952年,我国具有编号的建筑业企业仅有62家,发展到1980年,全民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达到6604家。改革开放后,建筑业迎来蓬勃发展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市场经营主体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末,全国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达到15.8万家,实现了行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有组织的建筑施工人员不足20万人,到1952年末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职工仅为99.5万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1985年,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增加至912万人。建筑业不断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到2023年末,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达5254万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作用也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占15.4%。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出行、通讯、教育、医疗条件和居住环境。
报告提及,2023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比1949年末增加13.7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三分之二以上;公路里程543.7万公里,增加535.6万公里。建成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59个,比1984年增加171个。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截至2023年末,全国光缆线路长度6432万公里,比1997年增长114.5倍。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3年我国累计建成移动电话基站达1162万个,其中5G基站338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110.3万公里,比1978年末增加106.7万公里;燃气供气管道99.0万公里,增加98.5万公里;排水管道91.4万公里,增加89.4万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2894座,增加2857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住房建设能力不断提升,人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2023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51.3亿平方米,比1980年增长66.5倍,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稳增长。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稳步实施,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截至2023年末,全国累计建设改造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6400多万套。2019—2023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超过3800万户。城市更新改造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让更多人住有所居、安居宜居。
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成长壮大,建设成就斐然。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建筑业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着“建造强国”目标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