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该工程项目负责人刘羽春介绍,面对盾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泥浆,传统外运晾晒处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存在严重的环保隐患。这些泥浆中富含有机物、无机盐和重金属离子,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为此,项目团队积极探索环保处理新路径,最终决定引进先进的泥浆处理设备。
该设备集成了洗沙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振动筛分、清洗、脱水等先进工艺,成功实现了泥浆的“干湿分离”。过程中,泥沙小颗粒与泥水被有效分离,转化为可利用的细沙和泥浆。进一步地,向泥浆中加入“卤水”絮凝剂,并经过滤压设备处理后,泥浆最终转变为清水和泥饼,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套设备就像是一个神奇的转换器,将原本被视为废弃物的泥浆,转变成了有价值的资源。”项目生产经理李中兴形象地比喻道。他表示,随着施工进度的推进,每天产生的泥浆量高达2000余方,而这套设备不仅保证了施工进度,还满足了严格的环保要求。
然而,在设备初次调试过程中,项目团队遭遇了不小的挑战。由于隧道内地质条件复杂,含水量差异大,导致设备在振动筛分环节未能充分分离泥浆中的砂石和泥水,压出的泥饼含水量过高,一捏即碎,分离水也较为浑浊。面对这一困境,李中兴迅速组织技术团队进行模拟分析和实地勘探,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成功调整了设备参数,使得泥浆环保处理效果显著提升。
如今,这套泥浆处理设备已全面投入使用,最高满负荷时每天可处理泥浆3000立方米。分离出的细沙和泥饼成为可再利用资源,为项目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处理后的清水则直接用于盾构掘进补水系统,实现了循环利用。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渣土外运的难题,还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为城市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绿色。
“盾构泥浆环保处理设备的成功应用,是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李奎春在参观项目时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这一创新实践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