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韩冬) 日前,住建部办公厅印发《完整社区建设案例集(第二批)》。据了解,住建部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完整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和阶段性评估基础上,总结梳理出“北京市西城区小马厂西社区”“河北省雄安新区容西片区贤溪社区”等10个完整社区建设典型案例,以供各地学习借鉴。
据了解,2023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印发《关于印发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在全国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自完整社区建设开展以来,各地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及时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等方面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打造了一批完整社区样板。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在调研评估基础上,全面总结梳理各地完整社区建设典型案例,分批次汇编成册、宣传推广。第一批案例集已于2023年12月12日印发。
《完整社区建设案例集(第二批)》
一、北京市西城区·小马厂西社区
小马厂西社区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为目标,开展试点建设工作,提升社区建设品质、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有效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党建引领 + 分层协商”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机制,实现了社区的改造提升,使昔日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马厂西社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二环主路,南临两广路主要干道,西临北京西站,北面毗邻莲花池东路,京九铁路贯穿社区。社区总面积6.8公顷,下辖小马厂南里小区、西里一号楼小区、莲花池东路24号院小区三个居住小区和北京铁路局房建公寓段。三个小区均是建设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旧小区,社区现有居民1131户、3827人,老龄人口占比较多。建设前的小马厂西社区存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陈旧、管线老化严重、停车空间不足、环境秩序混乱等问题,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
小马厂西社区将完整社区建设作为“我为居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发动居民决策共谋、发展共建,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加快养老托育设施、充电设施建设项目落地,补齐养老、托育、健身、停车、充电等设施建设短板,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建设宜居便捷的完整社区。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聚民智议民事”分层议事协商助推完整社区建设补短板。
依托社区议事厅平台,组织辖区单位、业委会、物管会、在职及离退休党员、居民骨干、楼门院长等,召开议事协商会议,以社区体检为基础,综合分析研定具体规划建设项目,补齐社区设施短板,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一是用好“吹哨报到”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广外街道牵头,统筹辖区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完整社区建设品质和服务。
二是创新社区共议协商模式。发挥居民议事厅作用,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征询居民意见,共同研究制定建设改造方案,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托稳“朝夕美好”一老一小服务。
完善一站式“一老一小”互助服务体系。通过对养老驿站升级改造,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具体包括日间照料、老年餐桌、健康指导、心里慰籍等便民服务。链接周边幼儿园、小学、中学资源,组建幼托儿童青少年看护志愿服务队,提供适龄儿童临时托管服务。
拓展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拆除违法建设30处,增设微型健身广场等文娱设施,规划建设贯穿整个社区的京九铁路沿线周边“口袋公园”,更好满足社区老人和儿童的日常活动需求。
打造新时代文明活动站,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居民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围绕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等,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居民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居民文明素养。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居民各种知识充电的“新课堂”,开展文体活动的“大舞台”,爱心互帮互助的“好帮手”。
3.打造宜居生活环境,让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采取片区统筹、资源共享模式,整治提升小区绿化带、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新增手工绘制文化墙,体育健身场地3处,口袋公园3个,规划停车位960个,新增安防智能感知系统。加快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优化生活环境、活动空间。
增设电梯17部,对小区住宅楼体及室外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提升,包括更换上下水、雨污水管道、管线、楼体门窗、外墙保温、架空线入地、路面更新等工程,增设无障碍坡道、楼梯扶手、爱心桌椅等。
社区党支部主动认领小区绿植空间和休闲桌椅的维护,共同爱护一草一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4.推进智能化服务,既要 " 上云端”,又要“接地气”。
对接西城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西城区政务服务区、街、居三级联动,可办理即办件67项、承诺件69项,有效运行“西城家园”线上治理平台,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让居民办事更便捷。
建立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安装智能门禁人脸识别系统,实现无钥匙开门,方便快捷。同时,通过门禁系统记录出入人员信息,提高社区安全性。
实现“96139报修平台”全覆盖,推动由“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为老百姓居家生活提供维修服务。同时,提供手机微信、app缴纳供暖费、物业费等服务,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品质。
安装“一键”呼叫智能终端,让老年人通过养老话机实现医、食、住、行“一键”呼叫服务,包括呼叫120、社区食堂订餐、一键叫车、居家养老服务预约等。同时,一键呼服务平台为老年人甄选了500多家服务单位,提供各种社区便民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获取所需服务,做到方便快捷省心安心。
5.健全社区治理机制,促进基层治理抓前端,多方合力治未病。
小马厂西社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逐步完善“党建引领 + 多方联动 + 共建共管 + 协同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社区党委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依托党建协调委员会建立居委会、业委会、物管会、居民、服务企业“五位一体”的分层协商工作模式,依托“议事厅 +”搭建“网格议事厅”“党员议事厅”等平台,定期召开协商共建议事会,创新“众选、众议、众管、众知、众评”五众机制。
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居民经费、公益金等资金支持作用,组建社区老年先锋队智囊团,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共商共议社区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解决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化解社区矛盾纠纷,让居民有参与感、成就感,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全面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
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每周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垃圾分类劝导队等开展清洁、“共建小区治理”微事项认领活动。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巡逻值守、环境清洁、助老帮扶等活动,将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正能量。
二、河北省雄安新区容西片区·贤溪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雄安新区时强调,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贤溪社区作为打造“幸福容西”的示范社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集聚“服务”要素,突出“合、快、新”,探索创新“规、建、管”联动体制机制,凝聚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最大合力,让社区居民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从雄安新区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贤溪社区位于雄安新区容西片区西北区域,东至智源北路,西至慧谷北路,南至津保大街,北至津保高速铁路,于2022年9月建成并投用。下辖贤溪社区的容秀园、容锦园、尚善园、贤溪园、溪美苑、溪秀苑、祥福苑、丹溪苑等8个小区72栋住宅楼。
贤溪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重点关注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小”设施建设,构建党建引领的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研发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提升社区智慧服务能力,将贤溪社区打造成安全健康、社区完善、管理有序的雄安新区完整社区样板。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全要素、高质量、精细化社区体检充分了解民情民意。
贤溪社区会同片区规划单位、开发建设单位一道,深入走访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居民协商议事会、访谈会、专题研究会等方式,全面细致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开展全要素、高质量、精细化社区体检,充分了解掌握关于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方面的民情民意,全面梳理社区居民需求。
2.突出“合”,发挥雄安政治优势,汇聚试点建设最大合力。
组建领导机构 , 成立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挂帅的“容西片区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驻区30多个单位参与工作专班,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构建党建引领“1+3+N”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
做好顶层设计 , 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规划设计师,聚焦创造“雄安质量”,不断优化贤溪完整社区的顶层设计,丰富试点创建内涵。
狠抓责任落实。2023年8月16日,研究通过《容西片区推进国家级完整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聚焦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打造雄安容西亮点、特色,研究制定《容西管委会推进国家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项目清单》,由容西管委会主要领导牵头,条块结合、协调联动,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督办。
组建乡贤调解室。学习借鉴“浦江经验”、“枫桥经验”,挖掘社区退休干部、党员先锋等社贤乡贤,积极发挥正能量,调解居民矛盾,及时调解社区民间纠纷、邻里纠纷。打造社区睦邻驿站。按照“党建引领、方便服务”的原则,打造3个小区“睦邻驿站”,延伸服务居民的基础阵地。
推进志愿服务。充分挖掘居民兴趣特长,培育特色社会组织。组建乒乓球、太极拳、书画、合唱、长跑等社团15支,累计参加活动居民达700余人。创建贤溪社区“先锋”文明实践、“幸福花开”、“未来先锋”、“贤溪巾帼”等志愿队伍,在册人数达100余人。大力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校园”活动。
3.突出“快”,立足打造“完整片区”,探索创新“规、建、管”扁平化联动体制机制。
规划设计院、建设单位、管委会提前介入并互相衔接,三方力量紧密融合,建立“规、建、管”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完整社区早现雏形;基于此底板,按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具体任务,结合回迁安置性质和入住居民特点,聚焦回迁居民心声,深度优化提升,重构空间、重组服务;政府、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提升公共服务建设品质,覆盖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商业、体育、休闲和就业等领域,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养的15分钟生活圈。
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合理划分区域空间。按照“服务功能最大化,办公空间最小化”和“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原则,内设社区综合服务站、儿童之家、乡贤调解室、党员活动室、百姓客厅、群艺社、阅读角、暖心驿站等功能室,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不断丰富教育资源。辖区内三所公立学校(祥辉幼儿园、云溪小学、容德初中)为居民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聚焦完整社区试点建设,项目结合容西回迁安置时序、入住情况以及二期建设进展,贤溪社区祥辉幼儿园与相邻的金安、志学幼儿园建成雄安首个幼托一体联合体,2023年11月,托育班正式开班;建成贤溪社区公益图书馆,为学生提供阅读、作业、休闲场地。
逐步完善养老设施与服务。建成2400平方米养老驿站,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运营,驿站功能室齐备,满足老年人多样需求;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保障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建成4000平方米贤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科室健全,诊疗设备先进,医师资源优秀,保障居民健康;同步建设养老驿站,落实落细医养结合模式;组建三支“硕士医生签约团队”,列出10个签约服务包,由居民“点单自选”,签约率已达96%。
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建设社区食堂,对60岁以上老年人实行优惠就餐服务,让老年人吃上放心饭、暖心饭;创办暖心驿站,为环卫工、外卖员、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等新业态人员提供便捷服务;打造便民工坊,为居民提供家政、维修服务;开办招聘会和就业指导活动,坚持就业优先,做好安居和乐业的衔接。
4.突出“新”,构建“精致细腻、整洁有序”雄安特色的宜居宜业社区。
依托雄安新区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社区智慧服务能力。建立贤溪社区“数据大脑”,汇聚人、地、房、车、路、设施等资源库,“以图管房、以房管人、以地查房、以图载人”精细化服务27类重点人群。研发智慧社区居民端小程序,助力社区精细化管理。推广政通雄安APP,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建设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结合社区老年人较多的实情,为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发放智能手环,连接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养老平台,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
推进社区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实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助力城市一盘棋统筹管理。建成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化管理“城市生命线”,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全方位全时段监测,有效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应急防灾水平。配备高品质供水系统、雨水渗透系统,实施电缆入地,道路照明节能,管道供气入户,供热管网地下铺设,通信线路入地,物联网、AI 技术进社区项目工程。
三、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巴彦淖尔北路社区
为更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巴彦淖尔北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一老一幼”群体,努力提升配套服务,通过规划设计邻里空间打造全龄友好社区,通过多部门联动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共同商讨解决社区问题。
巴彦淖尔北路社区地处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华大街西北处,东起呼钢三道巷,西至交警队西巷,南邻新华西街,北与什拉门更村接壤。社区内共有14个小区,45栋楼,房屋陈旧、环境较差。对照完整社区建设标准,结合社区体检和居民问卷调查,社区主要存在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空间环境品质较差、机动车停车占道、无序停放,缺乏儿童活动与体育活动场地等问题。
社区将党建工作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注重与居民的沟通,共同营造和谐幸福的社区环境。聚焦“一老一小”群体,积极补齐社区设施建设短板,注重打造多场景融合的高品质生活圈,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社区特色,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有趣的学习和成长空间,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多部门联动,精准定制工作方案。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成立由住建、民政、财政、卫健、教育等部门 (单位) 组成的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按照“一小区、一方案”设计原则,实地调研存在的具体问题,精准制定建设改造计划,统筹协调水、电、气、暖、通信等专营单位开展社区及周边相关基础设施联动改造,一次性改造到位,避免重复建设。
2.落实“管理革命”、打造完整社区服务体系。
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社区改造提升,将党建引领嵌入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保障基层党建与社区改造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发挥居民监督作用,在改造实施过程中设立由居民代表、社区居委会、住建局、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负责人组成的监督小组,引导居民参与工程实施、违建拆除、矛盾协调、竣工验收等全过程。
3.开展“楼道革命”,同步实施管线改造。
通过更换单元防盗门、修补破损台阶,维修扶手栏杆、清杂物、刷墙壁、整线路,全面提升楼道品质及整洁程度。着力消除安全隐患,对材质落后、管龄较长且架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燃气管网进行入地更新改造,共计入地改造11处、620余米。完成24栋楼飞线入地,移除电杆82处,强电及通信弱电线缆入地1.2万米,有效消除漏电触电隐患。
4.推进“环境革命”,全面提升社区整体面貌。
新建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具体包括物业服务、行政事务办理、社区活动等。通过集中化的服务模式,减少居民办事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满足居民的即时需求。
改造提升5000平方米社区口袋公园,新增绿化小品24处,优化钢百中路慢行系统,塑造功能丰富的社区活动场所,大幅提升社区景观品质。
聚焦居民“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需求,着眼“全龄共享”, 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完善社区托育设施建设,新增社区幼托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托育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增设社区食堂、便民超市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
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透水面包砖1.2万平方米,透水路面3500平方米,透水叠层1.1万平方米,导流槽466米,导流管450米,导流井18 座,模块式蓄水池2处,有效解决社区内涝问题。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利用社区雨水花园有效吸收和排放雨水,减少径流污染,提供优美景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社区内有66户平房始建于1958年,建设时间较久,房屋结构老化,部分平房被鉴定为危房。为防止房屋发生垮塌,对平房进行“原拆原建”,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品质。
对沿街商业店铺进行外立面及基础设施改造,统一接入上下水及供热管线,对店铺进行外墙保温改造及外立面整体美化。改造后,增加客流量,提升商户收入。
社区住户大部分都是老呼钢人,对呼钢有着特殊的情怀。社区在改造设计中,提取钢铁元素作为设计主线,设计大门、小品、宣传景墙,体现呼钢人拼搏向前、生生不息的精神,给居民带来深深的亲切感和时代的回忆。
四、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市南小区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市南小区社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一老一小”,构建全龄服务体系,全面统筹资源,通过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改造、大物管数智赋能等措施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使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打造有“烟火气”的幸福社区。
市南小区社区始建于1994年,隶属于山东省胶州市阜安街道,地处胶州市新老城区结合部,总占地面积50公顷,包含5个居民小区,88栋楼,257个单元,共有居民3100户,常住居民7052人,驻社区企事业单位5家,个体私营业户145家,社区党委下设2个党支部,党员210名。
市南小区社区楼宇建成时间跨度大,随着居住群体的变迁、城市位置的变化,存在“四个”不匹配问题。一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社区功能服务保障不匹配。二是居民对物业管理精细化需求与物业服务水平不匹配。三是居民对文明秩序需求与社区治理能力不匹配。四是居民对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期望与社区党组织动力作用不匹配。
市南小区社区全面开展社区体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制定了社区改造方案,通过市、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完善设施、优化环境、健全机制,构建了“全社会参与、全要素保障、全年龄服务、全场景赋能”的“四全”治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入第三方运营,补齐养老、托育等服务短板,实现设施的可持续运营。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开展社区体检,聚焦问题短板。
为全面了解居民诉求,市南小区社区党委根据《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制定了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居民在基础设施、“一老一小”服务设施、智慧化社区建设、基层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4大方面14项重点工作,形成项目建设清单。
2.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全要素保障。
完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实施雨污分流,增设消防设施、分类垃圾桶、公共厕所等。完善配套公共停车场及设施建设,加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有效破解居民“停车难”“充电难”问题。
建设慢行系统和无障碍通行系统。合理设置步行道及自行车道,使慢行系统与机动车行道分离,串联社区公共空间。以解决残疾人、老年人及其他特殊人员的无障碍出行和融入社会生活需求为导向,完善盲道、栏杆扶手、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公厕等设施设备,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改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增设休憩设施、健身设施等,满足社区居民文化、休闲、健身需求。打造多元的公共绿地空间,建设开放的社区公园,改造美化社区环境,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绿色福利”。
3.聚焦全龄服务,让社区更有温度。
建设“社区会客厅”,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增设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司法工作站、警务室等11个服务设施,全面建成集公共服务、文体活动、社会组织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会客厅”。
以15分钟生活圈为范围,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配备综合超市、便利店、早餐店等便民商业设施,增设药店、收寄服务中心、青年人才公寓等便民服务设施,配套微型消防站、“红十字”紧急救护站等应急服务设施,“一站式”满足居民“家门口”的幸福。
引入市场化运营,增设“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日间照料等六大基本服务。完善社区托育设施建设,在市南小区幼儿园的基础上增设托育机构,全面细化托育机构设施设备管理操作、环境卫生等标准,确保社区家庭愿意托、放心托。
4.搭建智慧管理平台,让社区智惠于民。
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大物管”服务机制,开通“大物管”服务热线,开发“易生活助手”小程序,赋能社区快递代收、便利超市、生鲜配送、家政服务等34种生活场景,实现“1分钟接单,10分钟到场”。
健全居民诉求闭环管理机制,打通市“胶心办”平台通办路径,对居民诉求进行全面分析,提供更加精准管理和服务。为独居老人家里安装智能水表、增设“一键呼叫”设施,大幅提升问题响应及解决效能。
推进社区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增设智慧井盖、垃圾冒溢、电动车进电梯、高空抛物预警、智慧灯杆等设施,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安装高点监控,实现“一屏看全区”、在线可视化管理。
5.探索党建引领共治路径,实现社区共治共享。
延伸网格管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下设3个基层党支部,划分6个网格,配备网格党组织书记3名、网格长6名、红色楼长88名,实现社区人、事、物、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
推进组织融合。将社区党委与大物管、业主委员会深入融合,通过组织融合、办公融合、工作融合,推动社区基层治理“单打独斗”向“整体作战”转变,不断提升精细化治理效能。
实现多元共治。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居民协商议事厅”“元元书记工作室”等,通过搭建“广场夜话”等服务平台,倾听居民呼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群策群力破解社区基层治理难题,形成多元融合、联动发展、各方赋能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五、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北门口社区
北门口社区建立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统筹机制、多方资金共融机制、社区协商参与机制,立足于居民实际需求,构建“宜居”新空间,营造“宜游”新场景,构建“宜养”新服务,培育“宜学”新环境,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北门口社区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大砻坊街道,是古代芜湖城池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社区占地面积65公顷,包含9个居住小区,237栋楼,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共4540户、8771人,社区面临基础设施老旧、市政管网破损失修、“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缺失、小区物业失管等问题,居民改造意愿强烈。
社区通过整合市、区、街道三方资源,建立“三级联动”项目和“多方共融”资金统筹等机制,并积极开展“双联双应”,引导居民参与共建共治,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逐步打造“宜居、宜游、宜学、宜养”的完整社区。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居民 + 专家”双向体检指导,健全机制引导居民当家做主。
北门口社区通过开展居民改造需求访谈、“设计师进社区”等活动,明确完整社区改造建设内容。通过“业主请上座”“桂花树议事会”等基层协商平台,充分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明确重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时序。发放各类调研问卷约600份,召开居民改造协商会议20余次。
2.三级联动统筹,多方共融资金,构建“宜居”新空间。
建立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和“多方共融”资金统筹机制,分层分级推进社区内各个项目建设。累计立项实施芜湖市少年宫建设、“芜小园”社区公园建设、九莲塘公园(二期)提升、智慧小区、物业综合治理提升项目、老年助餐等6个市级统筹项目;7个老旧小区改造、智慧社区、安置房小区物业奖补、水电气等杆线迁改更新、小区雨污分流等13个区级统筹项目;绿色社区创建、安置房小区外立面除险、泗水园路背街巷改造等3个街道级统筹项目,助推完整社区“宜居”空间打造。
3.低效空间利用,串联美好环线,营造“宜游”新场景。
社区综合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将无序的城市边角空间改造成居民生活休闲的新场景,结合口袋公园建设实现小型健身休闲公园全覆盖,改造建设二十七中口袋公园、泗水园、来凤园等3个社区公园,焕活7500平方米社区低效空间。开展轮椅坡道、栏杆扶手、电梯操作面板等无障碍设施建设,对公共活动场地、道路等户外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围绕居民出行动线,串联多个社区美好生活场景,构建了2条约3.4千米舒适慢行环线,方便社区老年人出行。
4.汇集多方力量,守护老龄健康,构建“宜养”新服务。
在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的同时借助多方力量推进适老化改造。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养老服务中心、增设老年助餐点;通过防疫设备改装,打造老年“关爱门磁”全天候监控预警;联合三甲医院,开展“社区健康课堂”、医疗保健问诊等服务活动10余次。积极对接民政部门,逐步推动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对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安全性、适老性、辅具适配等方面的改造。发放养老服务券,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康复保健、陪医看病、家庭保洁、理发洗浴、洗衣做饭、家电维修、送餐送水等服务,惠及上百位老人。
5.解决入园难题,打造友好学径,培育“宜学”新环境。
新建了1所幼儿园,设定9个班次270个公办学位,有效解决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通过道路改扩建、增加标识系统、增设口袋公园等措施,打造儿童上学与归家友好学径。完成市少年宫迁址改扩建工程,新建演艺中心、足球运动场、景观广场等,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专业培训、“阳光假日”剧场等活动。推动社区服务中心适儿化改造,增设小北学堂、城市书吧等,为不同年龄段儿童分设活动空间。
6.落实“双联双应”,健全参与机制,共建幸福新生活。
依托区域化党建共建平台,以“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居民”为载体,以创建“党组织对居民有求必应、居民对党组织一呼百应”示范基层党组织为切入点,携手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开展“健康课堂健康先锋进社区”“健康监测进孤老家庭”活动,共商属地中学探索校内活动场所错时开放模式,联合共建单位走入社区开展“我为居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基层党建工作新业态。
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共治,建立“社区协商”居民参与机制。依托“三走铭初心,五福践使命”的大砻坊街道党建品牌,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区协商机制,重点打造“活力造福”党建子品牌,成立居民协调议事平台,发挥“红色义工站”志愿团队凝聚力,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改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配置等重大事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高基层治理成效。
六、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明珠社区
浙江省宁波市明珠社区按照“四好”建设要求,围绕社区生活全链条服务需求,以“宜居、韧性、智慧、和美”为导向,以社区体检为基础、城市更新为统筹、数字化技术为支撑、运营可持续为目标,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努力打造百姓可感知、运营可持续、治理共参与的“好小区”“好社区”。
明珠社区位于宁波市高新区新明街道,东至沧海路、南至通途路、西至福明路、北至江南路,与东部新城一路之隔,地处高新区核心门户位置。
社区占地面积约112公顷,由公园里、融创逸树等8个住宅小区和绿园大厦、轩宇广场、港隆时代广场、嘉利广场、盛领大厦等5个商业办公场所组成,总居民户数4136户,常住人口约9415人,共划分为12个网格,社工16人,其中党员11名,社区党委下设10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89名。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坚持体检引领,统筹谋划“好社区”。
坚持体检先行,全面开展社区体检、闲置空间摸排和居民问卷调查。针对社区便民设施、体育运动设施不足,小区与地段小学距离较远接送不便等问题,结合社区内居民、办公、商户三大类人群需求,编制明珠社区完整社区建设方案,挖掘社区内原闲置的朱一菜场,改造为“若比邻里”一体化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同时对社区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对功能空间进行更新重塑,形成“一环、二心、三轴”的完整社区规划结构。
2.紧扣全龄段需求,打造宜居“好社区”。
通过“全方位补短板”的方式,系统提升人居环境、重塑功能空间、优化公共服务,布局建设了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智慧卫生服务站、明昕社区公园,开办了老年幸福学堂、青年夜校、家门口青少年宫、红领巾专线,打造了社区食堂、共享厨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各类适老宜幼利青设施。其中,社区食堂依托社会餐饮企业,立足公益性,兼顾市场化,既满足社区内250余位老年人普惠性用送餐需求,也满足普通家庭、“三高”等特殊人群的用餐需要。红领巾专线以定制公交的方式,定点定时定向接送社区小学生上下学,7个车次全部配备随车安全员,运行以来已服务250余户家庭青少年8万多人次,解决家长接送困难、学校周边拥堵等多重难题。
3.聚焦社会化共建,打造和美“好社区”。
以党建为引领,整合“五社”力量,构建人人参与、齐心共建、协同治理的新格局。社区拥有党建联建单位36家、社区达人58人、志愿者900余人、社群社团47个,以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实施亲子阅读会、缘聚明珠等20余个公益项目。依托退休党员,建立说事评理的共享法庭和黎明调解驿站(一庭一站),成功化解邻里矛盾630余件,居民投诉量减少50%以上。
做优1.3万平方米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引入专业服务运营商,实施运营前置,提前介入需求调研、项目谋划、方案设计,使养老、托幼、社区食堂、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布局、动线设计更加贴近居民需求,提供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开展活动500余场,服务居民超过 1.2万人次。
4.聚焦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好社区”。
打造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汇集“人-房-物-事”关键基础数据,推动公共服务线上线下集成供给,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平台已注册用户9173人,居民端便民小程序上线80余个应用模块,涵盖活动报名、场馆预约、报事报修等高频事项。接入物联设备,实现对消防安全、高空坠物等风险的实时监测、即时预警和快速反馈。开发社区人群画像模块,对高龄老人、低龄儿童、残疾人等六类重点服务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治理资源和服务供给精准匹配。创新设置居民“随手拍”“明珠报修”等模块,实现社区治理“线上智管”,处理解决群众吹哨事件300余件。
七、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凤湖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凤湖社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智慧鼓楼”“数字房管”“全龄友好”“政企民共建”为依托,通过社区体检、完善设施、提升环境、数字房管、完善机制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并引入台湾设计师服务团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凤湖社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西南端,东邻工业路、西毗闽江、南接上浦路、北部围绕福州大学,下辖住宅小区14个,共6348户,总人口约12300人,面积约143公顷。社区配套设施较为丰富,各类商业网点300多家。
凤湖社区建设存在三大难点。一是社区居民老幼人口多,老年人约2460人,儿童约1120人。二是社区为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具有外来人口多、交通要道多、旧村旧屋多等问题。三是社区进行多次划分,导致社区行政边界不规则,管理难度大。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通过社区体检评估,确定试点工作方案。
凤湖社区通过社区自查、居民访谈、现场调研等方法开展社区体检,推动完整社区建设。线上发挥“鼓楼社区幸福通”公众号宣传作用,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访谈了解居民需求,并邀请台湾建筑师参与社区体检,将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引入到城市社区建设中。聚焦社区建设补短板,重点提升“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党建引领,便民安民”为特色的全龄友好完整社区。
2.探索多方共建,完善社区服务设施。
打造凤湖“城市品质漫步带”,建设“一刻钟幸福圈”。统筹社区资源,联动相邻的怡山社区、锦江社区,破除社区管理边界不规则的难题,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共享公共设施,凤湖社区重点提升鼓楼国投茉莉托育园、居家养老服务站等教育医疗设施,提升凤湖生鲜市集、永辉综合超市及300余家便民商业网点,增设公共活动场所,为周边社区提供共享服务。
创新多方共建模式,推动居民、政府、企业三方共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一是以情感为纽带,发挥凤湖社区场景建设与村改居回迁社区的两大优势,推动居民共建共治共享。二是政企合作共赢,与社会企业共建社区,将住宅楼底层闲置空间改造为乐享邻里中心,解决社区老年人饮食和休闲生活需求,维持微利运营。三是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国企担当建设主角,引入市属教育科技公司等社会企业,对茉莉幼儿园进行改造,成立四点半学堂,发挥国企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凤湖社区改造提升城市道路标识设施,增设智慧灯杆,扩建机动车停车场并增设光储充电设备,统筹规划楼宇空间增加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完善社区无障碍设施。对老旧小区管网进行改造提升,安装社区智能安防设施,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提升社区环境的安全性。
改造建设4处社区公园,增设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并进行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在社区范围内改造3处公共绿地形成社区口袋公园,沿闽江建设“香开观海”社区公园,增设跑道、儿童游憩场地等公共活动场所,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4.推进社区智能化服务,打造智慧管理服务平台。
依托“鼓楼智脑”,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智慧平台”,打造“数字房管”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落实执行“一线处置”机制,推动社区信息可视化,带动“政府、居民、企业”之间的社会综合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打造凤湖社区智慧物业平台,助力社区数字化、智能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5.建立多元参与平台,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打造汇集众智、服务发展的社区管理模式。建立各部门协同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开展一线调研,组建完整社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老旧小区共建基金制度,按照“政府倡导、部门发力、居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多途径、多主体、共治共建”的资金筹集机制。实行设计师、工程师进社区,并引入台湾设计师团队,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建立“凉亭说事”“雪莲工作室”等平台,开展公众参与、志愿活动,健全社区治理机制。2023年共提供327次志愿服务,四点半学堂举办144场辅导活动,开展140余场文体活动,对物业从业人员培训50余场。
八、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行署路社区
行署路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度整合各方资源、资金和力量,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组团连片改造、亲民化邻里中心建设,持续深化文化、体育、养老、医疗健康、教育和政务服务“六大”公共服务进社区,不断加大自治、自乐、志愿“三自”组织孵化培育力度,使居民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行署路社区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王城路街道,东起王城大道、西至涧东路、北起凯旋西路、南至九都路,社区面积约70公顷,共有23个居民庭院、103栋楼、3277 户、7221人,社区居民楼多建于2000年之前。
经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短板有:社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缺少社区养老、托育服务,党群服务中心设施陈旧、功能不完备,机动车停车位不足等。
行署路社区聚焦民之所盼,着力补短板、增效能,在实现老旧小区“六院合一”组团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邻里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探索实施50%公益、30% 微利、20%商业的“532”运营模式,着力打造多元化、亲民化、综合型完整社区。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完整社区如何建设,调研体检定方向。
行署路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协商阵地、联系纽带、沟通桥梁的作用,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与民,充分发动居民参与,依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等载体,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强化民主决策,议出好点子,做到把议事协商全程“晒在阳光下”,共同为完整社区建设出谋划策。
通过开展社区体检及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建议,确定了社区体育广场改造、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改建、托育机构引进、社区阵地提升、社区机动车管理等补短板工程。
2.公共服务如何丰富,统筹资源聚合力。
行署路社区把握公共服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打造高水平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为目标,在原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医院、门诊部、学校、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实施社区阵地提升改造,配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体育公园、托育机构、停车场,建设集政务、医疗卫生、养老、托幼、文化、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有效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
聚焦社区重点人群,满足“一老一小一青壮”日常生活需求。一是针对老年人养老、就餐问题,通过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嵌入社区食堂,针对60岁以上老人推出了邻里价,8元就能吃上一荤两素的可口饭菜,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同时开设社区老年大学,每周8节固定课程让社区老人学有所乐。二是针对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的问题,建设托育中心,配备儿童剧场、绘本大厅、儿童交流玩耍大厅等,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安全可靠的照护服务。三是针对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问题,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楼前小广场及相连接的坑洼空地,打造占地700平方米的社区体育公园。四是为进一步惠民便民,打造“乐邻路”便民服务一条街,整合35户商家,采用“志愿积分兑换 + 惠民价”的方式,让居民享受到优质普惠的服务,完善了社区15分钟生活圈。
3.宜居环境如何提升,组团连片增品质。
通过拆除围墙,从“六院合一”到“小院变大院”。社区拆除违建,腾出空间,打通道路连网成片,增设机动车停车位,将闲置房产、闲置资源盘活为可用公共资源。实施道路提升、充电桩、雨污管网等17项改造,满足居民关心的养老、停车、健身等需求,让一个个孤立的楼栋变成功能完善的院子,老建筑焕发新生机,社区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4.社区治理如何优化,线上线下齐发力。
发挥社区大党委的核心领导和桥梁纽带作用,坚持社区主导、部门支持,协调区级住建部门、民政部门、文明单位等力量下沉社区参与完整社区建设,推动区域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工作合力。
社区培育孵化“自治、自乐、志愿”队伍18支、运营型队伍3支,激活宣讲教育、文体生活等功能,依托西工区智慧养老管理服务平台,与12345便民服务热线、城市管理等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社区居民点单派单式服务。以社区为桥梁,以志愿积分制为载体,实现“三自”队伍衔接互通、自由转换,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开展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九、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卓达社区
卓达社区将“党建引领服务社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大社区资源优势,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牢固树立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献爱心”的理念,开展“为民、富民、安民、乐民、便民、育民”六个为民活动。推行“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让居住在卓达社区的老年人充分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安、老有所惠”,安享“住在自家、活在社区”的幸福晚年。
卓达社区位于三亚市吉阳区,占地面积约47公顷,是三亚市远近闻名的“候鸟”社区,冬季时入住人口近万人,也是目前唯一以流动人口管理为主的示范社区。
卓达社区党支部立足实际,坚持以“党建引领、一网共治、服务优先”为主线,建机制、划网格、办实事,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卓达社区居委会采取与物业共用办公区域的方式,建成集办公、会议、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妇女之家、综治调解服务站、民政事务服务站、综合事务服务站、人口计生服务站、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服务站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开展“摸底数找问题补短板”行动。
卓达社区在完整社区建设中首先开展了社区体检工作,内容涵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化生活、社区治理、居住环境等。组织开展2次完整社区居民建议会,7次居民议事会,全面了解社区居民反映迫切、急需解决的短板问题。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了社区补短板工作。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年”三大核心群体,构建更加完善、更具人文关怀的社区生活环境。采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跨社区联建、跨部门执法、跨区域物管、跨业态统筹等工作机制,促进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充满活力的社区家园。
2.盘活社区闲置用房,增补适老设施,提升适老服务。
利用物业闲置用房增设社区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多类型活动场所,增设舞蹈室、健身房、棋牌室、健康咨询小屋等服务设施,社区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需求选择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书法、阅读、绘画等。
推进社区分级诊疗,下沉优质医疗资源。由南方医科大学、三亚市中医院联建,医院与卫生服务中心深入融合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派驻资深专家团队进驻社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理能力、临床专科建设、综合医疗救治水平、中医药技术应用、全科医师培训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
3.统筹利用社区空间资源,增补公共活动空间与充电车位。
整合社区滨河绿地空间,建设市级绿道,丰富活动场地。社区将沿河的部分绿地向外开放,退后围墙,增设自行车道、人行步道、滨水栈道,丰富居民休闲运动生活。
增设社区公共停车场,解决居民停车与充电需求。社区提供边角空地,由社会企业新建公共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且提供后续运营服务,增设400个车位,配备42个充电车位,有效缓解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压力,方便社区居民日常出行需要。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停车棚,解决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停车难”的问题。社区共新建47个电动自行车棚,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满足约30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的需求。
针对道路路面破损严重问题,开展道路修复工程。由市委督查室统筹,三亚市城投、三亚市环投对古榕巷、卓达巷等社区范围内市政道路进行路面修复,工程实施长度共计3.8公里,有效地保障了社区居民出行安全。
4.推行“候鸟人才 + 红色物业”,打造共建共治模式。
社区探索推行“候鸟人才 + 红色物业”党建共建模式。卓达社区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推进社区党建与小区物业服务有机融合,成立卓达物业党支部, 协助卓达社区制定“五位一体”的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团结“候鸟”人才、居民小组、物业公司, 积极参与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等工作。累计已解决各类民生问题6000余件,调解纠纷矛盾13件,居民满意率达96%以上。
整合原有网格资源,将5个社区小组划分为4个网格,配备14名专兼职网格员;设立56名党员楼栋长,联系76户楼栋中心户,结合安全生产、环境整治、扶弱助困等工作,让党员干部、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下沉网格一线,及时收集反馈各类信息和诉求。开办“事务协商会”,及时解决社会隐患、消防安全、矛盾纠纷等33个社区民生问题,让“小网格”发挥大作用。
5.推进大社区综合服务模式,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卓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大社区服务模式,设立8个服务窗口以及多个专项工作站、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即办、陪办、代办、咨询等服务,涉及社会事务、劳动就业、社区保险、社区救助、社区福利、计划生育等方面,为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65岁及以上老年人、35岁及以上患有慢性病的居民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受益人数超600人次,为社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义诊活动给老年人带来了方便、实惠,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健康检查。
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宣传活动、老年人防诈骗知识讲座,向社区老年人普及法律知识,揭露各种诈骗手段和手法,切实提升老年人的法律意识、防诈骗意识,服务居民达百余人。
十、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枫树社区
枫树社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的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殷切嘱托,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先体检再试点,先治理再建设,先安全再提能,先运营再完善,先凝心再聚魂”,筑牢绿色生态本底,打造全龄友好公园社区,让居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枫树社区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成龙路街道,下辖四海逸家、鑫苑名家、锦江逸家等 7 个居住小区,社区面积73公顷,建成于2011至2015年,社区中青年占比66%,“一老一小”占比34%。作为新成都人聚集地,社区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邻里守望较弱、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能满足全龄段居民多元化需求。
锦江区构建“网格呼叫、街道处置、部门报道”机制,全面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精准聚焦试点内容,全龄配套服务功能,全民共创安全环境,推进智慧便捷服务,不断凝聚文化共识,建设更加宜居、更加安全、更加和谐的完整社区。
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情况:
1.先体检再试点,精准聚焦工作内容。
枫树社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社区体检查找问题短板;坚持需求导向,通过线上微信平台、线下“居民坝坝会”收集问卷6000余份,梳理居民意见建议;坚持专业导向,引进专业策划机构,会同社区规划师,制定枫树社区发展总体策划方案,重点关注服务设施、宜居环境、智慧服务和治理机制四个方面的提升。
2.先整合再建设,全面构建服务格局。
统筹周边街区公共服务资源,新建1.9万平方米的社区综合体,集中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托育园、社区食堂、文化礼堂、公共停车场、“小修小补”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社区篮球场和门球场,实施社区5条道路及排水管网提升改造,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形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龄服务格局。
联动网格小区党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业主,以“红色物业 + 微网格”联盟的模式,在4个物业小区植入“星枫荟微网实格暖心驿站”、健身场地、快递柜等便民服务设施,形成“党建引领红阵地、应急处置指挥所、协商议事微平台、暖心停靠小驿站、民情反馈前哨站、生活便民加油站“六大功能共享服务空间,打造“有微场地、有微标识、有微机制、有微服务”的微网实格活动阵地。
3.先安全再提能,全民共创平安环境。
建设“安全先‘枫’·安全隐患随手报”信息平台,通过“锦彩生活”微信小程序中的“事件上报”功能,引导居民随手拍摄上报身边的安全隐患,累计发现隐患300余处,街道、社区立即核实处置,无法解决的,通过“街道呼·部门应”机制,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处置,现办结率达100%,该做法已在成都市锦江区全区推广。
构建“家门口”的法治服务体系,吸纳党员代表、公益律师20余人,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主力军,成立“萍妹儿解忧站”“小宋哥聊天社”“赖老师调解室”三方矛盾调处平台,年均调处矛盾纠纷100余件、化解率98%,信访代理满意率 100%。
广泛发动新就业群体、物业企业、居民骨干等多元力量50余人,组建“枫之翼”综治巡防队伍。
构建“1+3+N”专群联动机制,增设燃气报警系统42个,免费为89名孤寡老人、低保户家庭加装老年人智慧报警系统,开展防范电信诈骗、燃气消防安全、安全应急技能等培训,共计宣传200余场,5000余人次参与。
4.先运营再完善,全龄共享便捷服务。
构建“机构 + 社区 +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国企和民企共创社区养老品牌,开发运营“好护家”APP 链接居家养老服务,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养老服务需要。
构建社区综合体“公益 + 市场”运营互补模式,将社区综合体交由区属国企运营,在满足公益属性基础上,引入优质社会企业,参与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便民超市等,并将部分收益反哺社区,实现公共服务可持续。
打造“锦江就业超市”枫树示范店,提供24小时就业、温暖人社、职业技能、劳动关系调解、社区创业孵化等服务,实现就业需求即时收集、用工岗位精准推送、劳动权益实时保障。
建设“智慧先‘枫’·社区智慧服务管理平台”,将“智慧蓉城”平台向社区延伸,其中“锦彩生活·最美枫树”居民端提供全龄段公共服务,“锦江惠企通”企业端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便民惠企“零距离”。
5.先凝心再聚魂,全民共建社区文化。
制定“枫树社区居民公约”,增进社区共识。组织居民研究发布《枫树社区居民公约》,编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红榜”正面清单,以及高空抛物、噪音扰民、不文明养宠等“黑榜”负面清单,通过“红黑榜”评议会讨论公布,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居民文化认同。
打造“交子‘枫’惠”线上消费品牌,培育社区风尚。引导社区重点商家入驻“交子空间”线上平台,向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志愿者等“好人”发放“交子券”,撬动商家提供消费折扣,形成“好人有好报”“好商家有好回报”的社会风气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