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韩冬) 日前,住建部办公厅印发《口袋公园建设指南(试行)》,要求,科学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布局,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维护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等需求。
《指南》包括“总则、布局、设计营造、管理维护”等四章,共十六条。
据了解,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式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10000平方米之间;具有选址灵活、简洁实用、环境友好等特点。
口袋公园场地如何选择?《指南》规定,旧城区,要充分挖潜城区内的边角地、空闲地、拆违腾退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空间等规划建设口袋公园,提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推进既有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新城区,要结合绿地相关专项规划,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增补配置口袋公园,构建布局均衡、配套合理的城市公园体系。
口袋公园如何布局?《指南》提出:
要弥补服务盲区。系统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好性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盲区,以及群众需求较大而公园绿地总量不足的区域,增加口袋公园。
要结合城市更新布局。结合老旧小区、商业街区、背街小巷等更新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布局口袋公园。鼓励在居住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建设口袋公园。
要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鼓励结合古树名木、古桥古井等历史遗存保护建设口袋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范围内建设的口袋公园,要注重与历史风貌环境的协调统一。
对于口袋公园的设计营造,《指南》要求,要满足周边人群的使用需求。要营造开放共享的公园环境。要注重简洁合理的空间布局。要保障安全舒适的环境氛围。要展现各具特色的场所主题。
要注重与文化资源的融合。加强场地内外的文物资源、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古树名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的发掘、展示和利用,因地制宜布置文化展示空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利用墙面、地面、雕塑、小品、标牌等作为载体,展示文化主题,彰显公园文化底蕴。
对于口袋公园活动场地,《指南》也作了明确规定,休憩交往场地,宜按照“尺度适宜、复合使用、形态灵活”的原则设计建设休憩交往场地,根据使用需求及场地条件营造合适的空间形态,满足多种活动功能需要,避免规模尺度大而无当。
儿童活动场地,应选择阳光充足及通风良好的地段,场地宜有不小于1/2的活动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且场地宜设置在能遮挡冬季寒风的建(构)筑物背风面。
运动健身场地,包括康体健身场地、体育活动场地等形式。运动健身场地应避免与公园其他活动场地、主要园路交叉重叠,保证公园活动安全。
关于绿化种植,《指南》规定,植物选择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增加观叶、观花植物,营造“彩化效果”,适度选用地域性新优品种;植物造景要充分尊重场地现有植被,尤其是高大乔木,应在设计中保留利用。
如何管理维护口袋公园,《指南》强调,要坚持“三分建设,七分管养”,已开放的口袋公园要明确管理机构、日常管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日常管养工作人员和经费保障。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损坏公园树木,不得随意破坏公园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