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青春之祭》

2024-06-19 12:46:36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天坛公园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在这座公园内的东北角有个知青角,是老知青们青春之祭的地方。

《青春之祭》
王秋和 
 
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天坛公园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在这座公园内的东北角有个知青角,是老知青们青春之祭的地方。
 
 
①青春之祭的地方
 
每逢月末的周日上午,老知青们从四面八方纷纷赶过来相聚。他们不是来祭天,而是祭奠逝去的青春,这是一种精神升华的青春之祭。
 
因为老知青们曾经上山下乡、经风雨见世面,才具有青春之祭的资格。因为他们曾经风华正茂、英姿勃发。他们把人生中的黄金时代、青春岁月都留在了白山黑水之间,或是草原戈壁深处,或是黄土高坡之上,或是南国橡胶林中……那些都是半个世纪之前的故事了。
 
只有青春年华时的艰苦岁月燃烧出的青春激情,一直还在胸中激荡。而这些知青们现在则垂垂老矣,曾经光彩照人、好似红苹果般的脸颊,不知何时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皱纹悄悄地覆盖了。曾经闪闪发亮、清澈如水的双眸,有些已经开始变得有点浑浊。曾经拥有“一双温柔的眼睛”,现在也已经常常掩饰不住泪花。
 
有人说过,什么叫老了?就是遇到悲伤的事时,双眼已经无泪可流;遇到高兴的事时,却控制不住自己淌出来的眼泪。
 
目睹此情此景和这批人,怎么能不使人感慨万端,甚至唏嘘不已。老知青们,确实已经步入了晚年,只是有的人心态还年轻而已,因此永远不会老。
 
我想起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知青们曾经就是对祖国这片土地爱得非常深沉的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
 
知青是上个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社会上最响亮的词汇之一,按现在的形容词就是上了“热搜”,甚至比现在的“热搜”还要响彻神州,家喻户晓。
 
这些老知青是这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的主体。当时的北京城内,没有知青的家庭,应该是寥寥无几。
 
对于这场运动的是是非非,或前因后果,人们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现在用几篇文章或几本书或几部电影电视剧进行诠释,恐怕都很难说清楚。
 
当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波及面之广,几乎影响到中国很多大城市中的每个家庭。其影响之深,直到今天人们还记忆犹新,甚至津津乐道。
 
这场运动中造成一些人身上或心上的伤痕,有些被历史这把刷子抚平了,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有些则常常被人揭开痂疤,能看到渗出的鲜血。
 
现在,老知青们选择天坛公园这个皇帝祭天的地方,每月到此一聚,祭奠已经逝去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并不是希望再回到那种不堪回首的环境或生活之中,而是具有另外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因此每次来知青角的老知青都很多,这是一种心照不宣或不约而同的奇特现象。
 
每个月的此时此刻,偌大的天坛公园知青角是最热闹的地方。我想,现在这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盛况,恐怕连当年皇帝祭天的隆重情景都会相形见绌。
 
此处人声鼎沸、红旗招展,曾经在各个地方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们展示着红旗,旗子上面的字写着留下自己青春岁月的地方或者番号。我悄悄数了数,足足有上百面红旗。
 
红旗上的这些字是老知青们青春之祭的标志,也蕴含着老知青们一种今生今世都难以释怀的激情,或成为后人研究这种情形的线索之一。
 
来到这里的人们有黑龙江兵团、内蒙古兵团、云南兵团,新疆兵团、宁夏兵团等兵团的战友们,还有陕西、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方插队落户的老知青们。
 
老知青们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的朋友,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共同的语言,仿佛踏入了一部时光隧道的穿越剧,回到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由此泛起欢歌笑语,大声地呼朋唤友,都是熟悉的声音,或是似曾相识的伙伴。
 
老知青们为能在这里见到久别的兵团战友,或者是插队落户时一条大土炕上睡过觉的老同学而激动万分。
 
大家久别重逢,相拥相泣,或握手畅谈,不亦乐乎。见到青春时的伙伴,仿佛又见到了逝去的青春岁月。
 
老知青中的年龄最小者,现在也年逾古稀,如果是文革前上山下乡的知青,也不乏耄耋之龄的长者,甚至有的老知青是坐着轮椅被人推着来的……
 
看到这一切,我感慨颇多。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远道而来汇聚于此?是什么让他们兴高采烈,激动万分?是什么让他们忘记年龄,心灵返老还童?是什么让他们不辞辛苦,乐此不疲……
 
②青春之祭的事儿
 
这个知青角活动已经持续了多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的知青每到月末的最后一个周日上午,都要来此走一走,看一看,流连忘返于人群和红旗的海洋之中。他们是为了寻觅什么?是在怀念什么?是想看到什么?还是要祭奠什么?我知道,那一定与“青春”有关。
 
大家参与到这种知青角聚会的氛围之中,一定是有需要释放的情感?一定是有难以忘怀的情愫?一定有难以割舍情结?或者是怀有某种难以言状的期待?
 
当然还有很多老知青是第一次远道而来,在知青角的人头攒动之中,他们就是为了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或是来挖掘风华正茂的过去故事?或是要回忆当年的战天斗地?或是要感慨感叹不堪回首的当年往事?
 
这些老知青到这里来,肯定还包括缅怀因各种原因而已故去的知青们,以及“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还乳臭未干的小知青们……
 
青春是值得称颂的壮丽年华,也是值得回忆的如烟岁月,还是值得祭奠的美好时光。
 
伟大领袖毛主席33岁的时候回忆过去“恰同学少年”的大好年华时,也曾经大发感慨,赋诗写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们老知青只是这个社会中微不足道的一批凡夫俗子,现在已经过了“挥斥方遒”或“指点江山”的年龄阶段,现在只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响当当称呼--老知青。
 
大家装在心底里的是那种独特的知青情结,也或者还有一种渴望回到青春年华岁月的无奈与惋惜。
 
我在想,如果有机会使这些老知青们的人生重新从青春岁月开始,那一定会是另一种不一样的灿烂人生,也许就不用搞青春之祭了。而是要用赞美、歌颂、庆祝的词汇了。
 
可惜的是,“如果”只是一个虚幻的形容词,因为在历史和现实中从来没有“如果”。这批老知青赶上了那个红旗招展的时代,没有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还被浪潮席卷到了天南海北。
 
面对这一切,我们虽然无法像领袖一样,写出惊天动地、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宏伟诗篇,但我们可以带着虔诚的心境到这里来,就已经说明一切。我们是为了祭奠已经逝去的、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当我们用“青春之祭”来形容值得怀念的青春时代,也就是在说: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但已经将青春的精神和力量保留在了胸中,它们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我们追寻的梦想和奋斗,是开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好时光。
 
青春有挫折和磨难,有痛苦和牺牲。祭奠青春年华,意味着我们要永远珍惜青春岁月所承受的一切。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我们茁壮成长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③青春的几个小事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当时接收知识青年最多的、执行屯垦戍边任务的准军事组织,据统计达39万人之多。
 
我当时所在的是黑龙江兵团直属26团,这是震惊中外的珍宝岛事件发生的当年年底新组建而成的一支武装团。连长以上有部分是复转军人,其他都是各大城市来的知青。我们有枪有炮有子弹,也曾经发过没有领章帽徽的绿军装。
 
枪炮子弹是真的,但军装有点劣质,因为洗了几遍就泛白了,还不如发给我们擦枪用的旧军服。但那时候专物专用,我们想用自己泛白的军装替换下来擦枪用的真正军服,但军令如山,谁都不敢。兵团战士信奉的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这次在天坛公园知青角的聚会上,我见到了很多当年26团特务连的战友们。其中的北京知青储智龙想方设法找到制作服装的部门,特地印制了一批印有“兵直26团特务连”“兵直26团司令部”字样的绿色体恤衫,算是圆了战友们一个梦,也使这次青春之祭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我见到了参加这次知青角活动的特务连战友张东生、赵海森。想当年他们刚刚17岁时,为了抢救战友,一次就献出了鲜血400毫升。
 
他们当时没有得到一分钱补助,连队里发给他们的滋补品是一大勺红糖和两个鸡蛋。按现在的规定,他们根本就不够献血年龄……但当时的条件就是如此,遇到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兵团战士挺身而出是义不容辞的。
 
第二年,特务连又遇到抢救一位急需做手术的兵团首长,张东生又一次献血400毫升。这两位知青当时瘦小枯干,献完血之后,脸色煞白,一时半会儿没有缓过劲来……
 
现在他们两位却是老知青中体格比较健壮的,这是否得益于上苍对他们年少献血,救死扶伤精神的回报,冥冥之中,只有天知道!
 
特务连来参加聚会的战友中,我看到了身材高大的张宝强,当年绘画很有天赋。有一次我半夜醒来,发现走廊的煤油灯下有人伏案冥思,聚精会神,我走过去才发现他在画画。
 
眼前是他刚刚画好了一幅对开大小的马克思头部肖像。伟人浓密飘逸的胡须,炯炯有神的双目,如同一张刚刚印刷出来的伟人肖像,整个画作栩栩如生。他如果后来有机会进科班学习,可能会成为刘孔喜式的北大荒著名知青画家。
 
还有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张文武,16岁到兵团特务连,一年多之后入党,先当班长,后来当排长、司务长,是位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先进典型。他曾经放弃了本可以有更好发展的机会,具有见困难就上、见好事就让的精神。这种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直到今天仍然在他身上体现着。
 
一直热心知青活动的26团军务股参谋李希林是北京知青,他和夫人很早就来到天坛公园知青角忙前忙后。他和郝全生还特地制作并带来了26团的团旗和特务连连旗,为这次聚会知青角活动锦上添花。大家唱起了耳熟能详的歌曲《打靶归来》,当年不知唱了多少遍,每次打靶归来都会唱这首歌。
 
还有26团原生产一连连长朱忠富亲自驾车载着四位战友从通州远道而来。大家相聚,握手言欢,兴奋异常,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华时的峥嵘岁月。
 
这些战友们的到来,使得我们特务连战友在知青角的聚会扩大为一次26团战友的大聚会。这样一来,可忙坏了负责订餐的特务连战友李炳茹,他不断地与餐厅老板保持着密切联系,随时通知又增加了多少中午就餐者……
 
④值得祭奠的青春
 
参加知青角活动者有戴红领巾的,有佩戴大队长臂章的,有穿军装的,有拿大相机长镜头的。人们聚在这里热情洋溢,似乎焕发了久违的青春。尽管很多老知青并不在一个地方的上山下乡,以前并不相识。但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经历就会使大家一见如故。
 
人的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是伟大的。人只有经历了青春,才发现追求青春活力才是我们之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剧,在上演的剧作中,青春年华是其中最引人入胜、最感人肺腑的伟大章节,而我们每个老知青恰恰是这个伟大章节中的一个普通角色……
 
我们经历过的那些青春岁月中,有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体验。北大荒的生活启迪了我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时的心智和灵魂,使我们逐渐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青春的意义。
 
那些曾经夺目的青春光彩,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光辉。这是对智慧、真理的追求,远远胜过传统、平庸的虚伪。而真诚是青年人对青春忠诚之祭,这正是青春最为高贵夺目的原因。
 
当然,老知青们来这里聚会,只是一场青春之祭。这些老知青绝不会愿意再回到过去那个年代,老知青的家人们也不会愿意让刚刚小学毕业的十五六岁孩子就来一场生离死别的分手。
 
老知青只是觉得那些曾经的青春故事值得回味,那种青春精神值得重温,那段青春时光刻骨铭心,青春之祭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
 
但很多老知青同时认为,愿那种特殊年代的特殊运动永不再有。即使有,也需要更新换代,应该是一种更加科学决策、更加人性化实施、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组织形式。
 
逝去的青春值得曾经拥有者祭奠,怀念青春值得经历者流泪,更值得老知青们开怀大笑。无论是在历史或是人生的哪一时刻,无论当他坠入深谷还是浮上云端,青春岁月的流逝过程中,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和灿烂的壮美。
 
我们祭奠逝去的青春,意味着我们会永远珍惜青春时期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我们人生成长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永远难忘。
 
青春之祭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纪念。我们无论何时何地,身处顺境或身处困境,都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存在。
 
青春之祭还应该有很多内容需要挖掘,需要总结。知青们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际遇,也还有很多教训需要汲取,需要反思。但那是社会学家或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只能提供一点真实的素材而已。
 
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但对我们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当我们祭奠逝去的青春时,同时也在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圆满保驾护航,从而促使我们去努力追求和享受一种健康幸福、平安快乐的生活体验。
 
著名作家朱维毅前些年撰写过一部超过百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生命中的兵团》,是一部专门讲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前世今生,以及指战员们屯垦戍边的经历。他为撰写这部书曾经亲自采访过数百位当年在黑龙江兵团工作过的指战员们。
 
朱维毅在采访我时,我希望他多采访几位26团的复转军人或老知青,因为我们团是一支武装团。我们团的人员构成、武器配备、承担任务等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生产团。他在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确实给了26团不少篇幅,该书出版后大受好评,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首发式上,会场中座无虚席。
 
天坛公园知青角每次的活动常常要持续一个上午,人来人往,已经成为天坛公园里一道独特景观,也是北京城的一道靓丽风景。
 
虽然老知青们经历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多年,但当年的青春岁月留下的印象却潜移默化地融进了老知青们的生命之中。
 
青春是风华正茂的同义词,永远值得老知青们祭奠,因为青春是人生中最辉煌的年华。
 
 
 
 
 
 
 
下一篇:

住建部:对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等行为予以处罚

上一篇:

中交一公局东三教项目员工助力高考,蓝马甲在行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