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新建 清理在建
据悉,《办法》所涉及的12个省(区市)包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办法》提出,12个重点省(区市)要全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在地方债务风险降低至中低水平之前,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清理规范在建政府投资项目。
除了城市燃气、排水、供水、供热设施等民生项目,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实施的重大政府项目等领域,《办法》要求新建项目必须履行更严格的项目审批手续,特别是地方高速公路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省级以下产业园区项目等领域,若无中央政策指导或文件明确安排,原则上一律不得新建。
对于在建项目,《办法》按照建设进度提出分级管理的模式。
原则上可以续建的项目包括:项目总投资完成率超过50%,已依法合规落实后续建设资金,并视情况优化建设方案、压缩投资规模的;项目总投资完成率未超过50%,但经省级人民政府严格审核论证认为确需续建且已依法合规落实后续建设资金,并视情况优化建设方案、压缩投资规模的项目。
原则上应当缓建或者停建包括:项目总投资完成率超过50%但存在重大问题的,应当缓建或者停建;项目总投资完成率超过30%但未超过50%的,原则上应当缓建;项目总投资完成率未超过30%的,原则上应当缓建或者停建。
化解风险 降本增效
《办法》目标直指地方债务风险。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曾长期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至2017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整体年均复合增速达17.3%。这些投资应用于水利、电力、交通、能源等各领域,对支撑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与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相匹配。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开始大幅下降:2018年至2021年年均复合增速仅为2.2%;2022年,在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下增速提升至11.5%,2023年增速再次回落至8.2%。很显然,中央对基础设施投资有通盘考虑和长远规划。
然而,部分地方政府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考虑自身财政状况,在项目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上“大手大脚”花钱,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频发。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土地财政收入急剧萎缩,地方债务风险进一步凸显。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至2022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从16万亿元增加到35.1万亿元,增长了119%;同期,地方政府债务率从86%增长至126%,增加了40个百分点,并且各地债务负担呈现持续分化态势,风险分布不均衡。
为此,中央多次重要会议关切地方债务问题。2023年10月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中央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允许地方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以偿还政府存量债务,缓释风险。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持续努力,我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无序举债的蔓延扩张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处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大基建”时代落幕 新赛道待挖掘
此次《办法》的出台,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行动的进一步深化,也提醒地方政府要“量入为出”,倒逼地方政府“降本增效”。据悉,此次严控政府项目投资,主要限制的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未能实现收益平衡类的项目。显然,在债务风险的压力面前,地方政府进行项目投资必须算好“经济账”。
在中央文件精神指引下,所涉地方已有所行动。青海省针对项目管理部门协同不足、工程变更随意性大、项目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印发出台《青海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从严格界定政府投资方向、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严格项目和资金规范化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四个方面对该省政府投资行为进行规范,明确要求实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未通过评估的不得安排财政预算。同时,重庆、云南近期多个政府投资项目按下“暂停键”。
政府项目投资收紧,必然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冲击。在房地产市场前景仍不明朗的大环境下,建筑企业又将何去何从?
从披露的《办法》具体内容来看,对于政府项目投资并未完全采取 “一刀切”的方式,如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仍可按原规定履行审批手续,通过中央投资、财政资金等予以支持保障,同时可以依法合规举债筹措资金。
另外,消费场景也大有可为。一方面,国内消费市场加快恢复: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82.5%,内需潜力强劲。同时,国家也出台政策予以大力支持:2023年3月,证监会、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REITs,同年11月首批3支相关基金获批,业内人士预估消费基础设施REITs的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别以上。
“大基建”时代落幕已是必然,老龄化、少子化,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等趋势,对建筑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催动着建筑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在新的赛道深耕,以新的模式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