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韩冬)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9年澳门回归祖国30周年时,合作区与澳门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全面确立,市场准入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高效衔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设保障性住房7.8万套,更多趋同澳门的生活街坊落地建成。
据了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范围为,横琴岛“一线”和“二线”之间的海关监管区域,总面积约106平方公里。其中,横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设为“一线”;横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以下简称内地)之间设为“二线”。规划期至2035年。
《规划》由“奋力开启合作区建设新征程、塑造琴澳一体化总体发展新格局、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新产业、共建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新家园、建设琴澳智慧低碳共生新城市、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新高地、完善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共谱区域协同发展新篇章”等九章组成。
《规划》提出:到2029年澳门回归祖国30周年时,合作区与澳门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全面确立,市场准入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高效衔接;各类要素跨境流动高效便捷,电子围网系统和跨境金融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体系高效运转,人员出入境高度便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四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65%;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设保障性住房7.8万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5年,医疗卫生机构千人床位数6个;琴澳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澳门品牌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更多趋同澳门的生活街坊落地建成,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约4万人、居住的澳门居民约6万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期末实有澳资企业2.5万家,澳资产业增加值90亿元。
《规划》强调,要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加强对各类开发与保护活动的空间引导和落地管控,新出让建设用地应直接服务于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鼓励存量建设用地向四新产业项目、保障性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方向优化调整。构建灵活多样的土地供应体系,产业用地供应可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比例,四新产业用地占比30%-45%,居住用地占比 18%-25%。
《规划》要求,要加强总体城市设计。以“山水琴澳岛·合美新家园”为愿景,打造琴澳融合的山海岛城。塑造“北城南野、差异共生”的特色分区,构建城市山水绿廊和通风廊道,打造见山亲水的山海岛城。“北城”以城市开发为主,将小横琴山景观系统融入城市功能,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城市意象。“南野”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城市建设融入大横琴山生态景观体系,形成“山海相拥、岛湾相映”的城市意象。
《规划》要求,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住房供给政策和市场调控体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严格控制商品住房用地,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探索对新出让土地建设的商品住房实行现房销售制度。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培育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推动闲置存量用房改建为租赁住房。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机制,逐步推进租购住房在享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探索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将在合作区工作的人才、澳门居民、在澳门工作的内地劳务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要打造便利宜居的居住环境。建设更多趋同澳门的生活街坊,推动澳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公共服务延伸到合作区。研究出台便利澳门居民购房措施。强化社区邻里单元建设,布局多样化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整社区,打造家门口 15 分钟生活圈。
《规划》要求,建设保障有力的供应设施体系。建立健全多元互补的供水格局,建设水质净化厂和分质供水系统,实现供水普及率 100%、饮用水水质达到澳门标准。完善燃气管网建设,形成多源多向、互联互通的燃气输配工程系统,稳步推进多联供燃气能源站建设,探索实现对澳集中供冷供热。
要建设绿色环境基础设施。着眼于打造海岛型生态海绵城市,推进生态海堤、海绵型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河道、排涝渠、雨水调蓄区、雨水管网和泵站等工程建设,完善再生利用设施,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沿中心大道穿大横琴山段敷设综合管廊,推动形成干线、支线协调衔接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建设“无废城市”,构建国内领先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
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行动,鼓励和引导公众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