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双面”颐和路:历史建筑如何“活”在当下?

2023-12-28 14:56:59来源:人民网   
核心摘要:作为南京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颐和路街区有两张颇为鲜明的面孔。一面,这里保留着285处各有特色的院落建筑,264处具有民国风貌,225处被纳入文物及规划部门保护,其中包含24处大使馆旧址,8处公使馆旧址,9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使领馆旧址,刻录着历史的变迁;另一面,一批批历史建筑逐渐告别深宅大院,以展览馆、餐饮、咖啡店等新面貌走向市民。
穿过道路两侧的梧桐树,到咖啡店、图书馆坐一坐,便能感受到这里的文艺气息;更为特别的是,颐和路街区的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作为南京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颐和路街区有两张颇为鲜明的面孔。一面,这里保留着285处各有特色的院落建筑,264处具有民国风貌,225处被纳入文物及规划部门保护,其中包含24处大使馆旧址,8处公使馆旧址,9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使领馆旧址,刻录着历史的变迁;另一面,一批批历史建筑逐渐告别深宅大院,以展览馆、餐饮、咖啡店等新面貌走向市民。
 
历经沧桑的颐和路街区,正在被当地打造成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典范和城市更新探索中的新地标。
 
古今交融成常态
 
宁海路48-1号的茶餐厅里,飘着香气的淮扬菜已然上桌,一位年近90岁的客人和店长勤晓燕聊得很投入。这栋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建于1936年,原为民国检察官季抱素的旧居。漫长岁月中,它曾被用作鼓楼医院的普通职工住宅,也曾对外出租,这位老人便是租客之一。
 
“老人选择在她曾经的卧室就餐,全程都在回忆。”勤晓燕说,来这儿就餐想听故事的偏多,这次对方却成讲述者。老人说,房屋除了内部装修有变化,其他都是老样子,包括房前屋后的大树、石头门楼都还在。
 
街区建筑的古今交融已然平常。莫干路2号陈紫枫旧居恢复了原来的青砖清水墙和通透外廊,现在成了婚纱馆;宁海路52-1号、50-1号搭起连廊,摇身变为艺术中心;宁海路52号的吴钦烈旧居现为中式餐饮,外墙恢复为铁艺露台和红砖样式,在这片青砖建筑为主的街区很是亮眼,是街区内颇受欢迎的旅游打卡点。
 
“鼓楼区90%以上的文物资源为民国时期近现代文物资源,颐和路街区是代表之一,它是南京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万国建筑博物馆’。”鼓楼区建设局副局长丁亮介绍,南京市先后打造颐和路街区第十二、十一片区等精品项目,鼓楼区也适时开展了街区环境整治。
 
“来南京旅游前做功课,看到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推荐颐和路,这一趟确实不虚此行。”四川游客张曦说,颐和路是一条老街,也是一条新巷。它的“老”不是陈旧,而是百年颐和、万国风华的历史文脉;它的“新”也不是凭空构建,而是基于文化积淀上的再出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颐和路经验”
 
颐和路街区出新,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南京就开始编制“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环境整治规划”,到1998年底形成对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及一些近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规划。2014年,完成修复开放的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2018年,南京安居集团和鼓楼区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南京颐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后引入同济大学常青院士团队探索“以用促保、存真续新,保有形续无形、育文化创特色”的更新路径。
 
“修旧如故的原则始终如一。”设计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张鹏教授介绍,颐和路街区出新“7年一条街,2年一栋楼”,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需多渠道核实建筑的真实模样。这批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基本都失去了往日风采,后期使用中还存在多次改建、扩建行为,给修复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以季报素旧居为例,张鹏需要带领建筑师团队进行详细的勘察、测绘、访谈等前期工作。“主立面一楼精美的外廊和二楼的露台,完全被加建的水泥砂浆覆盖,我们从其潮湿、泛碱的痕迹中发现其中必有装饰,剥离后印证了我们的分析。”张鹏说。
 
颐和路街区出新在业界备受瞩目,其在消防改造的探索性做法受到住建部关注,被江苏省住建厅作为先进成果推广使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邱枫介绍,颐和路街区因先天因素普遍无法执行现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他们通过合理划分开放院落防火分区、建筑内部木梯下方设置复合防火隔层、配备适应道路肌理的小型消防车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强了防火措施。
 
2021年12月,南京市建委、市规划资源局以颐和路街区消防改造项目为样本,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对象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的衔接办法》,通过编制保护对象防火安全保障方案为历史建筑消防审验提供依据,填补了政策空白。2022年5月,南京市建委以颐和路项目为样本印发《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建筑防火加强措施指引》。
 
活化利用实践
 
“倘若只是做‘福尔马林式’的保护,难以造就如今的颐和路街区。”对于颐和路街区的更新理念,邱枫提炼总结为“开放”。
 
很长一段时间内,颐和路街区的建筑都是“养在深闺人不知”。如今,第十一片区经过3年多时间的腾挪、打造,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公共院落,百年老建筑露出真容。
 
开放不只在于打开院门,更在于活化利用。南京颐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有限责任公司为街区量身定制了“保护+文化+商业”的开发运营模式,通过展览陈列与商业营造邀请更多市民共享繁荣之景。怀旧与时尚隔墙相顾,碰撞出了别样风情。截至目前,颐和路第十一片区的入驻商家中国际高端品牌占比达32%,首进江苏品牌占比达67%,开街以来举办影像展、艺术展、音乐会、主题活动等30余场活动,总客流逾百万人次。
 
“城市是一部更新的连续剧,经历了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转变。‘小规模、渐进式’将是未来城市更新的常态,这一点在颐和路街区的更新中特征明显。”南京市建委建设二处处长董文量介绍,与不少老旧存量空间类似,颐和路街区的出新同样存在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建筑建成年代久远、建设背景和条件复杂,尤其是产权分散、手续缺失、无证无照等问题突出,需要大量的时间厘清线索,颐和路十三个片区的织补更新过程会很长。
 
“上海的陆家嘴、北京的中关村、福州的三坊七巷和成都的太古里,这些或是政策新区,或有产业根基,或凭历史风貌,都是在更新时有意识地寻找到文化脉络和优势资源,投资更新该区域使之有机会成为所在城市‘双招双引’的新名片,并能以此片区为中心,影响相邻板块实现共同提升。”董文量表示,这一趋势在颐和路街区已显现,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南京这一文化地标的未来同样值得期待。
下一篇:

南京公积金直付房租扩容 2万余套租赁住房可按月扣款

上一篇:

荆州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张盛勇到养老院慰问老同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