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的水电站——青海玛尔挡水电站加紧建设,争取10月底下闸蓄水的目标得以实现;天山深处,目前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不断延伸,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正以日均30米的速度快速掘进。
近期,一批能源、交通等重大工程不断刷新进度条,基础设施建设优布局、补短板、强链条,呈现出向“新”逐“绿”的特点,在有力带动投资扩大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境内,高山峡谷深处,坝高211米、总装机容量232万千瓦、总库容16.22亿立方米的玛尔挡水电站日渐崛起。
地上,塔吊高耸、车辆穿梭、机器轰鸣,施工夜以继日;地下,总面积可容纳21架波音737客机、有25层楼高的主厂房内,发电设备快速安装,土建浇筑同步作业,工序衔接压茬推进……
“目前,玛尔挡水电站正处于全面施工高峰期,我们举全员之力加快项目建设,确保今年10月底下闸蓄水的目标实现及明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国家能源集团玛尔挡公司总经理陈玉林告诉记者,电站年平均发电量73.04亿千瓦时,全部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
另一边,天山胜利隧道建设也正酣。作为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项目重点控制性工程,该隧道长约22.1公里,要穿越16个地质断裂带,围岩稳定性差,坍塌、突水涌泥风险大。中交集团采取世界首创的“三洞+四竖井”建设方案,将隧道有效施工工期从72个月降低到了52个月,填补了国内超长隧道施工技术的空白。同时,采用自主研制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可实现在多种世界级复杂地层下安全、环保、高效地掘进。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29日,天山胜利隧道出口端中导洞累计掘进10334.5米,突破了万米大关。目前,出口端左洞累计开挖进尺超7006米,右洞累计开挖进尺超7077米,预计2024年底实现双主洞贯通、2025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今年以来,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批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有序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国家水网等持续完善,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4013亿元,同比增长54.4%;全国重大水利工程开工26项,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204亿元,均好于去年同期;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13亿元,同比增长7%;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1.7万亿,同比增长9%。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扩大的同时,向“新”逐“绿”的趋势愈发明显。
以能源领域为例,今年国家能源局持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重大水电项目和抽水蓄能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上半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工程完成投资的88.6%,电力行业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郝英杰预计,在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带动下,预计2023年全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将有望历史上首次突破3亿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2.3亿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能源+融合发展日渐升温。例如,日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随着配套的光伏电站全部建成、实现全容量并网,该项目每年生产的2万吨绿氢将全部就近供应中国石化塔河炼化公司,用于替代炼油加工中使用的天然气制氢。
交通领域的绿色智能转型也在提速。据了解,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累计建成高速公路充电桩超1.8万个。同时,正在组织起草公路数字化与智慧公路建设的政策文件,加强对智慧公路建设项目的指导,深化技术方案论证,加快推进济青中线高速、京港澳高速湖北段改扩建等智慧公路建设。此外,下一步还将深入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城市绿色货运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认为,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持续完善,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下一阶段应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的整体优化与协同融合,一是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改造和智能升级,增加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政策制度供给;二是强化基础设施投资的数字化、绿色化导向,并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重要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基础设施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