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海宁市杭海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现场,一栋“徽派风格”的精美建筑拔地而起,白墙黑窗,尽显黑白诗意与水墨风情,着实令人意想不到:这竟是一座垃圾处理厂?
该项目位于长安镇白沙路东侧、栋梁路北侧,总投资1.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于2022年8月开工,建成后将实现年处理建筑垃圾50万吨。目前,项目刚完成质量竣工验收,正处于外立面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八月底正式投入使用。
建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我们有原料加工、水稳和制砖三个车间。”在项目负责人费英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破碎车间”处,也就是原料加工车间。
车间里,绿的、紫的、灰的机械设备映入眼帘,犹如超大型“乐高”,工人们正抓紧进行运输带防尘罩安装。
在这里,建筑垃圾、装修垃圾简单分类后进入上料口,经传输带一路运送,在破碎机的作业下大化小、小化碎,然后通过离心通风机筛选分类出轻质物,接着经历磁选分拣出夹杂其中的细小金属。经历层层筛选后送至巨型加料仓内,在“铁胃”的作用下,不一会儿就能“吐”出一堆再生骨料,整个过程只需20分钟。
“头改”了,紧接着就是“换面”了。费英说,前面生产出来的再生骨料经化学、物理加工后,将“变身”为水稳(水泥石粉稳定层)和再生砖,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别看我们这儿是个垃圾厂,科技含量还是很高的。”费英介绍,项目团队拥有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和国内外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设备及建筑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生产工艺,生产线更是采用国内先进的处理工艺,自动化水平高,主要工艺参数均通过电脑控制。
在原料加工车间,有三个白色小厢房吸引了记者的视线。费英说,它们是分拣机器人,通过机械臂可以自动分拣出装修垃圾里夹杂的布料、塑料等轻物质;在制砖车间,“全自动制砖机”“全自动码垛机”也已准备就绪,不仅节省了人力,生产效率也将大幅提高。
此外,操控室里清晰的电子监控屏,实现了生产线全过程监管与综合处置指导。“我们的工人将通过可视化远程操控流水线,任意一个环节卡住了,整个流水线会自动启停,确保生产的安全性。”费英说。
据了解,该项目正式投产后,将对建筑废弃物中的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大件垃圾、工程垃圾实现综合循环利用,预计年处理建筑垃圾50万吨、年产环保砌块5000万块、水稳30万吨、再生骨料25万吨,年产值约2.3亿元!
“变身”后的“宝”将去哪儿?
“我们的建筑垃圾原料基本上来自长安本地,也有一部分来自许村,但生产出来的水稳和再生砖将辐射整个市区、杭州及周边区域。”费英介绍。
作为硬质路面和土质路基的过渡层,水稳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能有效和路面及路基结合。道路、广场、停车场、机场跑道……不仅应用面广泛,市场需求量也很大。
“像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内的透水路面、鹃湖公园里的人行道用的透水砖都是环保再生砖,以前就是建筑工地上的废砖旧瓦。”
费英告诉记者,由建筑垃圾制作出来的再生砖改变了传统透水砖的透水方式,透水效果更好,不仅能符合质量检验的各项指标要求,价格还比同类材料便宜10%-15%,如今已遍布城乡。
近年来,随着长安融杭脚步的日益加快,镇、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新改扩建项目量和住宅项目量逐年攀升。与此同时,各类建筑垃圾的产量也随之增加。
过去,长安镇的建筑垃圾清理主要以堆放填埋为主,不仅侵占大量土地,处理不当还会对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一定污染。如果要对已填埋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重新利用,则需要重新开挖进行垃圾处理,耗资更是巨大。
“项目启用后,既能解决长安建筑垃圾处理问题,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每年采购建筑原材料的费用,生产出新的建筑材料还能再用于城镇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费英说。
如今,在长安镇、高新区这片发展热土上,项目建设的号角接连响起,处处集聚着大项目、大建设、大跨越的澎湃活力。杭海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作为镇、区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坚实后盾,将打造建筑固废利用新标杆,持续擦亮钱塘国际新城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