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爸爸”和“青蛙妈妈”看见城管过来了,不慌不忙优哉游哉“卖”蛙崽。
城管主动帮助身患小儿麻痹的瓜农找到了特殊摊位,他再也不用为上下道牙卖西瓜发愁了。
近年来,许昌城管执法部门始终将工作重点放在“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上,以提高市民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以解决与市民群众关系最密切、要求最迫切的问题为着力点,努力提供更多服务,使市民群众切身享受到城市发展成果。
转变观念 破除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工作困境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市民群众对城管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如果城市管理方式仍停留在简单粗暴、处罚暂扣,不给市民群众、商户商贩办实事、做好事,与他们的关系必然紧张,不可能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当提到许昌城管全面推行“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工作理念的初衷时,许昌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说道。
为转变观念、破除困境,许昌城管围绕“为什么要打造服务型城管、如何打造服务型城管”开展了思想大讨论。
在深学细讲中破除思想障碍。利用工作例会、党组中心组学习、领导讲党课、邀请专家培训等多种形式,分层次进行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破除“老思维”,加深对服务型城管的认识。
在深入讨论中寻找工作举措。围绕“城管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城管工作的短板在哪里”“短板问题怎么补”三大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研讨活动,在交流中找准症结,在讨论中发现办法。
同时,从工作纪律、仪容举止、语言礼貌等方面全面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敬礼、尊称、亮证、指出违法行为、说服教育在先、讲清处罚种类和依据在先,处罚决定在后的“六先一后”的工作流程,不得对行政相对人使用粗俗、歧视、训斥、侮辱以及威胁性语言,不仅体现了法治城管建设的实际需要,更加凸显了许昌城管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情怀。
疏堵结合,打造商户能经营、市民能接受的管理新路
“现在看见‘城管制服’,我一点都不慌了”,作为许昌第一个农副产品便民点---文化路便民点的受益者,商户崔玉芳笑着说道,“过去我就在八一路、劳动路来回跑着卖豆腐。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是没办法,一家老小都指望这个摊生活。后来,城管知道后,主动帮我在文化路找了一个固定摊位。现在不仅少了风吹雨淋,而且因为摊位固定了,生意也比以前好了。”
占道经营问题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顽疾。实践证明,如果一味采取处罚方式强制取缔,既不利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又容易引发冲突事件。
目前,许昌城管部门按照“便民利商、疏堵结合、规范有序”原则,在市区设置23个农副产品便民点,免费向流动商户开放。
“我们在原来市民群众有需求、流动商户经营有需要、初步形成一定市场的区域,结合周边环境、通行条件等因素,设置农副产品便民点。”许昌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说道。
建设一座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城市,不意味着就要对流动商户进行全面取缔,如何实现流动商户占道经营治理的长效化、规范化,更多考验的是城管部门是否有“想干、会干、敢干”的责任担当及管理智慧。多些相互理解,多些换位思考,给些生存空间,这是许昌城管践行“以人为本”的生动范例。
春节期间,设置临时年货市场,营造浓厚节日氛围,繁荣市场经济。
夏季,鼓励符合条件的路段沿街餐饮门店夜市外摆经营,提振餐饮企业、商户的信心。
瓜果上市时,设置瓜果销售点,用温暖和善意照亮瓜农进城卖瓜之路。
为城市修车、修锁、修鞋老匠人,专门划定了三修点、社区修配点,留住城市人文情怀。
近年来,许昌城管的服务措施一直都在,从未断档、掉线。
关口前移,探索管理有底线、执法有温度的工作机制
城管执法涉及面广,执法对象往往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执法行为是否公平公正、规范文明、合情合理,直接关系市民群众对执法部门,甚至地方政府的信任、信心。
多年的实践证明,做好事前提示、提醒和劝导,能够有效预防很多城市管理问题。
许昌城管执法部门大力推行行政指导制度,坚持关口前移,采取提醒、建议、示范等指导方式,有效避免行政相对人因不了解政策走错路、走弯路。
2022年,对执法风险点清单进行重新梳理完善,对防控措施再次进行细化优化,让执法对象能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违法风险,切实维护合法权益,力争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维护法律尊严和保障社会民生相统一。
“如在城市绿化方面,我们载明了绿化违法风险、法律法规依据、法律责任及预防措施。同时,也告知了依法申请临时占用绿地需提供的材料,并附城管受理窗口、地址、联系电话等。”许昌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说道。
同时,许昌城管执法部门还出台了综合执法领域免于处罚事项、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不仅为执法行为提供了明确指引,也实现了精准执法,充分体现了许昌城管包容审慎的执法态度和执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