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记者来到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多禾茂乡秀恰村,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黄河一级支流泽曲河从村里流过,河流沿线湿地星罗棋布。这里是多杰老人的家乡,他守护了22年的关秀湿地便在其中。
见到多杰时,他身穿黑色长棉衣,正坐在湿地旁的山顶上观测水鸟栖息状况。多年的巡护,让他的皮肤黝黑,缓缓喝了一口热奶茶后,他从自己的蓝色小挎包中掏出了望远镜。
“你看,那是小天鹅,那是斑头雁,再过20多天,黑颈鹤也要来了!”多杰将望远镜递给记者,“去年,一对黑颈鹤把巢筑在了四面环水的草滩上,但是一场大雨后,河水上涨,鸟巢眼看就要被淹没。我在巡护时看到这一幕,赶紧回家拿上材料,为它们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鸟窝,再把鸟蛋轻轻放进去,没想到这对黑颈鹤很认可我建的这个新家,雏鸟成功孵出。你看,那个简易鸟窝还在!”顺着多杰的手指望去,结冰的河面中央,简易鸟巢格外醒目。
多杰说,他最近的主要任务,就是趁着河面还没解冻,修缮加固鸟窝,再将草场周边的垃圾拾捡干净,为即将前来栖息繁衍的鸟儿提供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对多杰来说,这片美丽的湿地,是他和鸟儿共同的家园,自己有义务守护这个美丽家园。
如今,72岁的多杰已经将生态管护员的接力棒交给儿子,但他依然坚持每日巡护,在他的精心守护下,关秀湿地的环境越来越好。“生态环境好了,野生动物也多了!”多杰掏出手机展示了一段自己拍摄的视频,画面中的藏狐憨态可掬,一点都不畏惧镜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青海,像多杰这样守护美丽家园的牧民还有很多。截至目前,青海省生态管护员规模已达14.51万人,他们以最朴素的形式尊重自然,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世代生活的草原。
记者与多杰告别后继续向南前行,沿途看到草原植被盖度很好,像是铺上了一层地毯。两个多小时后,越过“您已来到最美草原,请随手带走垃圾”的指示牌,便来到位于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生态管护员斗格加刚刚结束一天的巡护任务,“巡护过程中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他在巡护日志上仔细记录,“环境变化太大了,曾经裸露的黑土滩重新覆盖上茂密的青草,以前罕见的岩羊也变多了,这些都是生态环境变好的表现。”
旁边的屏幕上,大数据平台持续监测当地生态资源状态,点击地图上任意一处,该地区的土壤营养状况、水域分布情况、主要气象指标的历年变化、优势植物以及毒害植物种类、野生动物种类等信息均清晰可见,为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大生态、大生产、大生活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近年来,青海先后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草原生态治理等政策措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22年青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年草产量稳定在900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