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我爱鄂家乡》:襄阳(2)民俗文化

2023-03-27 15:59:09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襄阳,原称襄樊。湖北省地级市,湖北省新型工业基地和鄂西北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我爱鄂家乡》:襄阳(2)民俗文化
徐家兴(武汉)
 
襄阳,原称襄樊。湖北省地级市,湖北省新型工业基地和鄂西北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襄阳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襄阳火炮
也叫“襄阳打火炮”、“襄阳锣鼓”,由小鼓、边鼓、大锣、大钹、勾锣、小锣、占子、长号等八件乐器相互配合,敲打成乐。据了解“火炮锣鼓”亦称“叫头”,有“得胜鼓”、“新七锤”、“写书”、“背马”“一五七”、“凤凰点头”等曲牌。
 
一般多在过年等节日及喜庆活动时表演。据老人介绍“打火炮”是因为襄阳火炮曾经用于军事战斗,而这种鼓又打得激烈、火爆,声似放火炮,故名“打火炮”。

※赶象
又名“大象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广场民间艺术。据有关传说,该舞形成的历史可推至春秋晚期。
 
传说春秋晚期,南方某诸侯小国国王派遣几位使臣赶着大象,驮着珊瑚、珍珠、宝石等贡品,前往楚国国都觐见楚昭王。
 
当他们行至今襄阳境内汉水东岸一个叫十里坪的地方,天色已晚,不能渡汉水便在这里休息。不料一早醒来,发现大象所驮之物不知去向?吓得使臣们大惊失色!赶紧在这十里坪一带寻找。一连好几天都一无所获,导致使臣们忧思成疾、终日颠狂,在寻找大象的路上不停地学着大象的动作……过了几天后一天清晨,使臣们醒来睁眼一看,感觉到他们所在的十里坪突然发生了变化!!原来一夜之间,十里坪竟变成了一座酷似大象的山!!!
 
他们认为这座山就是他们失踪的大象变的!于是便惊喜若狂,奔走相告,呼唤四乡里的百姓前來观看,说这座山是失踪的大象变的,这是天意。至此,十里坪便更名为象鼻山。
 
大象失踪的原因找到了,它变成了山,但使臣们的出使任务却还没完成。为了不辱使命,使臣们便想办法找当地百姓借来一些竹子和布匹,编制成大象与贡品失踪的情景,并摹仿大象的姿态动作表演象舞。如此一来,乐得楚国满朝文武,无不拍手叫好!楚王不仅没有责怪使臣们,还当即传旨,号令楚国皆习象舞,从此,象舞便在今襄阳宜城境内流传开来。
 
赶象舞的舞蹈主要是模拟大象的神态动作,以“象摆鼻”、“象走步”、“顺抬腿”等动作贯穿始终,构成它刚健有力、诙谐可爱的风格。
 
后来,襄阳宜城市花鼓戏剧团将赶象舞搬上了舞台,并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在襄阳举办的舞龙舞狮大赛上进行表演,分别获得优秀奖和一等奖!
 

※《黒暗传》
民间歌谣唱本,被称为汉族首部創世史诗,从明、清时代开始流传。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世界的形成、人类起源的历程,融汇了混沌、浪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事件,并且与我国现存史记记载的有关内容不尽相同,显得十分诊贵。
 
它作为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历史、考古、文艺、宗教、民俗等,具有重要价值。
 
《黑暗传》由神农架林区文化干部胡崇峻于1984年发现,曾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神农文化研究会出版的《神农文荟》杂志创刋号首次发表了《黑暗传》的整理本。之后关于它的消息铺天盖地,而且引起了港台地区和新加坡及全球华人学者的极大兴趣。
 
《黑暗传》这本奇书的第一个作者是千古之谜,它是一个众口相传、不断扩大完善的体系。但如此丰富壮观的唱本,却流传保存在僻远的鄂西北深山里!这是何因呢?因为它就像那珍奇的孤兽,只有沉寂的深山才是它生命的屏障吧!
 

※襄阳花鼓戏
花鼓戏在襄樊地区广为流行,最远达到陕南、豫南。最初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艺人们在山野乡间演出,故又有“躲躲戏”。1980年襄阳地区文化局在地方戏普查的基础上,为整合襄阳地区地方戏剧资源,遂统一定名为襄阳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形成于1820年-1850年(清道光年间),并影响、传播到湖北郧阳、远安以及陕南、豫南等地。当时演出形式很简单,戏班用高梁簸子在地上围个圈,演员即可“登台”演戏,俗称“地摊子”、“草台子”。1924年宜城首次出现妇女登台唱襄阳花鼓戏,开了妇女唱花鼓戏的先河,有很大的响。
 
到了20世纪40年代,襄阳宜城已有花鼓戏班有五十多个。这些戏班子还流动到各地去演出。建国后有些花鼓剧团被曲剧、豫剧团所代替,但宜城的专业剧团,没有忘记传承襄阳花鼓戏的责任,他们不仅在本地演出,而且还演唱到其它市、县及省城。
 
襄阳花鼓戏,音乐特色朋显,声腔既高亢粗犷、热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一唱众合、锣鼓伴奏,节奏鲜明、气氛浓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东巩高跷、《老背少》
东巩高跷起源于唐宋时期历史悠久,是目前襄樊市范围内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民间文艺形式。东凡高跷属武跷子,翻滚劈叉动作难度大,以惊险著称。表演以丑行为主,表演形式边唱边舞,并伴之以吹打乐,唱腔为东巩镇地方花鼓调,唱词为即兴创作,活动时间是春节闹社火拜年,通常演到农历正月十七以后,活动区域达方圆数十里,目前高跷的形式有近20种。
 
传统舞蹈《老背少》,其历史可上溯至清末时期,《老背少》的表演要凭借两种道具:一是公公的假上身,身后系媳妇假上肢,合起来就象公公背媳妇,表演时十分生动。由于公公上身和媳妇下肢是道具,所以要求表演者两脚走公公步法,上身做媳妇姿态,而且始终围绕“背”来表演,艺人的口诀是:“重心下沉两腿蹲,一步一沉前倾身,点头探望腿打颤,老少两体一身分”。该舞蹈的主要动作:颤动、屈膝、耸肩、下沉。
 
表演者双腿多屈膝,步法较沉稳,而上身很灵活,上下截然不同的风格,较好地塑造两种不同人物的形象,使舞蹈十分风趣。形象地表现了公公背媳妇的神态。由于舞蹈动作优美,音乐节奏鲜明,深受群众喜欢。
 
 
※襄阳穿天节
穿天节,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是湖北襄阳特有的节日和习俗,地点在汉江襄阳市区段。穿天节起源于襄阳解佩渚,在农历正月二十一以沿江拾、佩戴穿天石等习俗来表达对美好爱情与幸福的追求。它源于古襄阳万山才子郑庆甫遇汉水女神,赠佩珠定情的美好的传说。
 

相传周朝时,古襄阳有一个才子叫郑交甫,他在万山下的汉水之滨,遇见两个美丽温柔的仙女,其中一位仙子相赠一个佩珠,郑交甫激动得把它揣入怀中。可是,走了几步,发现怀中的佩珠不翼而飞、没了佩珠?两个美仙女也无影无踪!不禁帐然、不知所以!
 
世事沧桑,后来那仙子解佩赠珠的地方“解佩渚”,也遁迹于地貌的变迁,但这个传说故事孕育了襄阳独有的节日,每年正月二十一这天,襄阳城里的百姓都到汉江边聚会,并在沙滩上捡拾汉江中游特有的带孔窍的小石头,用丝线穿好佩戴在身上,以祈吉祥幸福,每年如此、流传至今,成为了襄阳古老的情人节。
 
下一篇:

住建部:推广“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

上一篇:

河南平顶山持续提升市政设施品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