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时代的伟大变迁,一笔一画刻写在乡村农户的变化中。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木方立四边”曾是黔东南农村传统旱厕的真实写照。“如厕难、难如厕”是这里农民生活每天都要面对的民生问题,也是长期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顽疾”,更是历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最为关注、最想解决的民生大事。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黔东南州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一二三四”举措,大力探索农村厕所改造新技术新模式,有效防控由于模式不适宜、技术不规范、管护不及时导致出现新的污染源,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数据显示:自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以来,黔东南州已连续6年将农村厕所革命列入黔东南州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州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5%,较2017年末提升了34.15%;农村公厕在2020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基础上,向自然村寨进一步延伸……
此外,《剑河县“一旱二水”资源化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刊登于《贵州改革》,“缺水山区改厕和厕所粪污庭院消纳及大田回用”新技术荣获2019年第一届全国改厕技术产品创新大赛一等奖;榕江、剑河作为全国农村改厕先进典型入选2021年CCTV-17《振兴路上》栏目“小题真得大做”,从江县荣获贵州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验收优秀县,三穗县荣获2021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雷山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一盘棋”统筹谋划,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剑河县为例,一系列顶层设计、典型示范、技术革新、监督指导措施,层层落地见效。
剑河县将农村厕所革命与脱贫攻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川洞村作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村落,自然而然成为了剑河县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的先锋队。
“当初村干部来家里,提出要改厕时,一开始我不答应。”剑河县川洞村打佬自然寨邰昌光回忆,但随着村干部们的耐心讲解,得知有资金补贴,而且盖好的新厕所既能洗澡还能改善自家周围环境后,邰昌光立即行动起来。
不仅如此,村里也新建了公厕,全村通过集中居住改厕、分散居住改厕、利用房前屋后农田空闲用地消纳粪污,实现了农村粪污资源就地还田、还土利用,促进了农村群众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改变生活卫生习惯。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
黔东南州将农村厕所革命纳入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大盘子中统筹谋划,州县明确由乡村振兴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建立起“1+3+N”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即1个乡村振兴办公室,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3个工作组,村庄规划和风貌整治、村庄清洁、乡风文明、村庄绿化建设、乡村治理等N个协同工作组。以点带面、典型引领、整体推进,有效改善农村如厕环境,全面改变农民如厕陋习,推动全州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两步走”精准施策,分级分类稳步推进农村改厕
厕所从脏乱差的一角变成靓丽的一景,在黔东南,剑河县不是个例。
黔东南州通过精准摸排和分类实施两步,彻底摸清全州农村厕所基本情况以及农户当前的改厕需求,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农村改厕档案。结合各县实际,将16个县(市)分为两类科学推进,逐步实现农村户用厕所应改尽改。
在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一间崭新的村级公共卫生间紧挨着芦笙广场院角而建。约50平方米的公厕内,设有2个洗手台,蹲位间设置约2米高的隔板,并设有水冲式节水蹲便器,给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便利。
“我们采用专用化粪池+庭院消纳式土地渗滤技术。可以使用常规水冲,进入化粪池收集和利用,技术简单,易建设,免清掏,少管护,非常方便。”南猛村主任余洪先介绍。
南猛村有193户791人。根据农村居住密集度、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粪污农业消纳条件等基本特点,开展以农村改厕为纽带、统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治理的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模式集成优化,改善和提升南猛村人居环境,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针对农家乐、民宿淡季旺季污水排放的特点,南猛村以“专用化粪池+庭院消纳式土地渗滤技术”为核心,与净化槽处理技术进行组合。“淡季水量少,通过土地渗滤系统消纳污水;旺季水量大,切换净化槽处理模式。”余洪先表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节约运行维护成本,还可实现厕所粪污的庭院种植利用。
“三发力”各个击破,持续解决农村改厕中的难点
为了让厕所革命快速“升温”,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我州通过“三发力”各个击破,持续解决农村改厕中的难点。
——在示范引导上发力。针对农户改厕思想认识不足,坚持以政策宣传的院坝会、入户动员的恳谈会、邻里示范的观摩会,给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改厕氛围;通过广播电视、微信、抖音、标语以及宣传画等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农户算清楚改厕的健康账、经济账、文明账,培养群众健康文明卫生的习惯;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宣传,促进农村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真正实现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跨越。
——在技术创新上发力。针对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困难、污水终端运行成本高等情况,抢抓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的机遇,加大与全国联盟顶级专家合作力度,围绕“一户”、“一店”、“一寨”、“一村”开展技术模式创新,因地制宜推广“缺水山区改厕和厕所粪污庭院消纳及大田回用”等技术模式,有效解决群众用肥难、土地资源有限、终端运行成本高、低碳环保等难题。
——在村规民约上发力。针对厕所乱建、后续管护缺失、粪污乱排乱放等现象,坚持将农村厕所改造与使用管护一体设计建设,坚持将农村改厕宣传发动与厕所管护运营纳入村规民约。不断完善施工建设、技术服务、投诉监管以及日常检修服务等台账信息,畅通群众投诉渠道,明确管护机构,积极拓展农村环卫体系,培养厕所管护职业化团队,及时解决处理公厕保洁、粪污利用等难题。
“四保障”全面提升,助力特色田园·美丽乡村建设
看山,苍翠欲滴;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初春时节,游走在苗侗大地,美丽的村庄如明珠般撒落在青山脚下、溪河之畔。
厕所革命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黔东南州多措并举推进厕所革命扎实、持久、长效开展。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分管副州长为组长的黔东南州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定期报告的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黔东南州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等文件和行动方案,将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污处理统筹实施,有效推动“厕污共治”。
强化服务保障。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操作、实地观摩、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开展基层干部、农村工匠改厕技能培训,做到改厕技术到村、到户,实现乡乡都有技术员、村村都有明白人。
强化资金保障。积极统筹整合农村厕所革命奖补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引导、农民和集体积极投入、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补助、用户付费、市场化管理的农村厕所运行维护机制。
强化制度保障。《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各方推进乡村清洁的职责和义务。
如今,农村“茅厕”全然不见踪影,“臭气冲天、污水横流、苍蝇乱飞”如厕难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卫生的农村户厕以及宽敞明亮的村寨公厕,冲水马桶、梳妆台、热水器正逐渐成为农村家家户户厕所的标配。苗乡侗寨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蝶变,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