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前,全国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和发展韧性城市,广州作为一座超大型国家中心城市,亟须在打造“韧性城市”上破题。在1月6日召开的广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韧性城市也成了热议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广州遭遇了不少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城市管理短板凸显。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提案指出,城市规划预计不足、部门协同性和公众参与性较差、应急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不到位、信息技术运用较弱……都是打造韧性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韧性城市要解决的不仅是城市应急管理问题,还包括经济、生态、文化等关乎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硬件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专业性科学技术应用。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建议建设适度冗余的城市安全防灾设施建设,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预留预控防护空间、雨洪空间、减灾空间,降低城市密度和城市暴露度;通过适度冗余的设施建设,提升防御水平;通过在新城新区适度提高建设标准,包括提高城市标高,扩大行泄通道预留、提高排水管网能力并推动低影响开发。
民进广州市委会则建议,摸底城市基础设施灾害属性信息、公共服务设施及重点隐患承灾体风险调查情况,确定风险等级与防控措施,建立全市风险点、危险源数据和安全风险电子地图。
智慧城市建设也将在打造韧性城市上发挥重要作用。民进广州市委会建议加快物联感知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海绵城市、超高层及危旧建筑、智能化道路、智慧社区等物联网传感器布设,还要深化区域数据共享合作,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在大湾区及省内建立标准、规范、开放的数据端口,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在软件方面,加强理论知识指导和机制建设是关键一环。“韧性城市概念与治理理念在我市兴起时间不长,政府、群众对此认识不深。”市政协委员龚元建议,围绕着建设韧性城市的问题,以城市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为方向开展理论研究,组织中外城市政府、企业、智库、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沟通交流有助于韧性城市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而民进广州市委会建议构建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机制和评定制度,定期开展韧性评价或韧性压力测试,评估韧性城市建设情况,探索建立防灾标准定期修订机制。
“从传统的风险灾害管理到韧性城市强调多元化主体治理,需要政府转变角色,改变传统应急应对处置方式。”龚元建议政府整合社会各界的应急力量,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应急队伍,开展政府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广泛吸纳公众、专家、企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决策过程当中,建立与周边城市、乡镇的区域联动响应机制。
城市的韧度还取决于市民参与度。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建议提高韧性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包括加强公众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教育,建立完善的城市居民安全教育体系,在面对风险时可以立即展开行动,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复功能,能够对城市的防御、恢复、反弹起到关键作用,构建“软支撑”。
在后疫情时代,大城市如何应对流动人口高度集聚带来的疫情传播压力也将是一个重要命题。民盟广州市委会建议明确“健康共同体”思想,厘清“城市承载力”底线,完善“应急化调配”机制,提升流动人口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疫情防控应急体系效率,打造后疫情时代的“韧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