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阎秋) 日前,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聚焦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更新提升道路,全力打造城市建设发展“升级版”。
《行动计划》提出:“十四五”,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达到1亿平方米,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实现100%;主城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1000公里,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达到7000公里、山城步道达到900公里;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建设市级绿色示范社区100个以上,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市级节水型城市创建率达40%。
如何实现城市更新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了“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交通水平、提升城市经济品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提升城市韧性水平”等九个方面的任务。
在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城市形态管控,严格限制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地标建筑,加大对区县新建超高层建筑管控力度;要聚力打造“建造强市”,重点培育装配式部品部件、智能施工机械装备、智能家居产品、建筑再生产品生产制造产业,大力建设综合型、特色型产业园和企业级产业基地;推进绿色智能建造,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点,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优化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完善工程总承包(EPC)相关的招标投标制度规定,制定工程总承包评标办法,鼓励非政府投资工程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方面,《行动计划》要求,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消除城市照明暗盲区,全市道路照明设施完好率达到96%;加大违章搭建整治力度;试点建设“小微停车场”,逐步缓解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区域的停车难问题;加强对毁绿占绿等违法行为的监管,重点加强老旧小区的小游园、小运动场地等建设;健全建筑垃圾源头排放、密闭运输、消纳处置利用的全过程长效管理机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
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完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补齐租赁住房短板,到2025年,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人才住房5万套。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任务,总量约1亿平方米;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依托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住房租赁、智慧小区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文化、健身、医疗、商业等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全面清理核实违法建设,实施违法建设分类处置,推动矿山修复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山地生态公园,完善山林步道和公共交通体系;建成109公里滨江公共空间;精心打造长嘉汇大景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嘉陵滨江生态长廊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推动生活垃圾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系统;因地制宜建设山城步道和绿道,改造提升城市步行街。
在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方面,《行动计划》要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多维度展示弘扬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不断充实重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传统风貌区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依存的自然山水环境;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在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方面,《行动计划》要求,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统筹城市地下设施建设,力争城市新区新建道路综合管廊建设率不低于30%;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到2025年,滨江地区各类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及房屋防洪抗灾能力明显提升,实现防洪排涝、生态保护、人居环境、应急调度等功能多元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