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倒淌河
秋和随笔
我写曾去过的青海湖和日月山时,都提到了彼此相连的纽带--倒淌河,有读者对这条河感兴趣,今天专门写写这条道不尽的倒淌河。
倒淌河是青海湖东边的一条河,起源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水岭日月山。其神奇之处是这河水由东向西流进青海湖,众河皆往东流,惟独此河西淌,这情形着实令人不可思议。我想起七十多年前曾经有一部著名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由著名演员白杨、陶金、上官云珠等大明星共同主演的、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常常在电影院放映。影片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水向东流似乎是天经地义。但这条倒淌河却是倒行逆施。
来到倒淌河畔,游人如织,乘车的、开摩托的远道而来,是想一睹河水如何倒流。还有一些牵着高头大马和低矮牦牛的藏族同胞招徕游客,希望人们骑上牛马在河边照相。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因为神州大地总体上是西高东低,西水东流,千条江河归大海,顺理成章。而自东向西而流的河流就显得那么富有叛逆的性格,具有反潮流精神。
这条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约3300米。千百年来静静地,悄悄地,缓缓地,日夜川流不息地由东向西流淌着,蜿蜒曲折40多公里流入青海湖。如果不赶上雨季,倒淌河只是一条浅浅的、风平浪静的小溪,河水清澈见底,晶莹溪流综综,在绿色的草原上如同一条银白色的明亮缎带。据导游说,如果到了雨季,日月山突降暴雨时,也会爆发山洪,奔腾的倒淌河就会失去往日的娴静温柔,形成排山倒海,汹涌咆哮的气势……
倒淌河最初叫什么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但其倒流以后就约定俗成有了这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因其水倒流使得很多好奇者不远千里万里到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来一睹其特立独行的风采,甚至追根溯源,寻找倒淌河之发源地。人们无不惊叹这个江水杰作,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实倒淌河最初也是一条由西向东的河流,“倒淌”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直接有关。据科学考证,日月山西侧本来就有一条依靠雪山融水和天降雨水形成的季节河,河水多的时候会自然向东流入黄河。大约在很久很久以前,青海湖还是一个外泄湖,湖水由西向东注入黄河。后来,随着地壳的强烈变化,日月山平地突起,把青海湖向东的出口堵住了。此时,日月山西侧的季节河也因此改变了流向,向西汇入青海湖,从而倒淌河的名字传播开来。
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意即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由于千百年来地壳不断地变动,日月山西侧雪雨形成的河水总要有个出路,既然不能向东投奔黄河,它只好折头向西,形成 “倒淌”之势。现在流入青海湖的大大小小河流多达百余条,而倒淌河是唯一一条自东向西的河流,也是青海湖水系中比较小的一条支流。至于这条河的名字,可能因为人们觉得叫倒淌河更为贴切,原来的名字便如罗大佑唱的歌:“流水他带走光阴的故事……”逐渐成为古老的传说。
关于倒淌河的古老传说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是往事越千年的说法,唐王李世民为了沟通藏汉两族的关系,将年轻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促成唐朝和吐蕃联姻。这种联姻在封建社会是很多的,虽然促进了民族团结,作为公主们的个人命运未必幸福,但那不是天朝皇帝考虑的事情。文成公主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让她思念家乡时就掏出来看一看。文成公主赴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老家,西望一片荒漠苍凉。她思念家乡,遥想父母,悲恸不止。她望着东流的河水感叹:“天下河水皆向东流,而我却注定往西走,天不悯我!”谁知,公主话音刚落,只见向东流淌的河水突然改变方向朝西流去,仿佛要送公主一程。公主恋恋不舍地拿出日月宝镜,竟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她顿时思乡心切,潸然泪下,甚至泪如泉涌。
就在这一刻,文成公主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便毅然决然地将日月宝镜抛向远方,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青海湖。而她沿途洒下的离别之泪,渐渐地汇入了这条由东向西倒淌的河流。这种动人心魄、凄凄惨惨的古老传说为倒淌河增添了一层楚楚动人的感情色彩,一片神秘又梦牵魂绕的朦胧面纱,让怜香惜玉者不禁感慨颇多。这个故事被口口相传,在传说中又不断被人添油加醋,逐步神化,并感动着后人。据说,八十多年前,西部歌王王洛宾采风走到这里,听到了这个动人的传说,他深受感动,一鼓作气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为中国西部民歌的代表作,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有位哲人曾说过:这只是人类思想无形的变化造成的有形的后果而已。
回想起文成公主洒泪成河的故事,再仔细端详眼前静静地站在日月山边的文成公主雕像,让人浮想联翩。这雕像是人们怀念文成公主而建造的,其记载着文成公主和亲创造的历史功绩。多少年过去,沧海桑田,日月变迁,山河巨变,依然每年有10万多人不远千里万里来此瞻仰,怀念她为汉藏和睦所付出的一切。人们应该感谢文成公主,她扔出去的日月宝镜成就了青海湖的古老传说与美丽现实。她进藏和亲之路上的足迹,如同撒下的珍珠般成为一处处旅游景点,吸引着不辞辛苦纷至沓来的缅怀者。
倒淌河中清凌的河水,缓缓地流淌,不见滔滔波澜,不闻哗哗水声,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条流动的星河,平静淡泊,透明晶莹,涓涓绵长。我们同行中有好事者用手沾了一下倒淌河水尝一尝,清凉甘冽,既不可能是泪水,也不是青海湖水,因为一点也不咸。其实河水倒流的故事,只是人们的一种怀念而逐渐演绎成的传说,就如同孟姜女哭长城,怎么可能一下子哭倒了800长城里呢!文成公主又怎么能洒泪成河呢?但在青藏高原第一镇--倒淌河镇真有座宏大的文成公主雕像,渤海边的秦皇岛确实有座孟姜女庙。令你即使不相信这些故事是真的,也会相信这些传说由来已久,对孟姜女充满同情,对文成公主充满敬佩。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影响人们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倒淌河水向东流时,是因为这条河发源地的东边日月山隆起。然而,这科学的结论却没有多少游客听进耳朵里去,游客似乎更愿意听那些流传千年的类似于神话或童话的版本。这既是人类情感中的某种悲哀之处,也是文化传承下来的一种历史记忆。这只能说明,有些不真实的传说比真实的存在还厉害,引起可能包含更多的真理。掌握了影响游客想象力的传说,也就掌握了引导他们思维模式的魔力。
倒淌河畔有一小镇,名叫倒淌河镇,它是青藏公路与青康公路汇合点。到达这里最先会看到的是镇中心矗立着的一座高高的文成公主的雕像,凝视远方、神态安详,雍容庄重。看到这些,人们很容易想起那段扔镜成湖、洒泪成河构成的美丽凄婉传说故事。
从东面流入青海湖的倒淌河在中国古籍里有一个颇为文雅的名字,叫“柔莫涌”,藏语意思是令人羡慕喜爱的地方。倒淌河与一同流入青海湖的其他河一样,经历了同样的沧桑巨变,但唯有这条河,古老的名字逐渐被淡忘,变成民间口口相传的俗称“倒淌河”。倒淌,代表着人们对它与黄河、与青海湖、与日月山关系变化由来已久的关注。
说河水倒淌,是指河水一般都是由西往东流,如果由东向西流就会被称为“倒淌”。人们真到了倒淌河畔,由于周围天苍苍,野茫茫,是很难辨别出东南西北的,也难以辨别出河水是东流还是西淌,这要归功于导游津津有味的解说。在中国的有些地区,东水西流、南水北流也并非绝无仅有,比较著名的有发源于天山脚下的伊犁河就是条倒淌河。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在散文作品中说:“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这使伊犁河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著名作家严歌苓曾创作过中篇小说《倒淌河:爱情有多远》,讲述黔西南山区的倒淌河边发生原始与文明的碰撞,在蛮荒的土地上生出另类的爱情演绎出的纯美爱恋。小说还被改编拍摄成50集电视剧,女主角就是小有名气的周冬雨。由此说来,倒淌河还真是条道不尽的河,文人墨客们到此走一走,有可能还会产生新的灵感,搜罗更多历史悠久的传说,演绎出更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神州大地上肯定还有一些水倒流的倒淌河,也可能会有传说与故事。但是到此一游的人们未必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传说与故事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传说与故事,都能轻而易举得到普遍赞同,而让人传播开来。就像这倒淌河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静静流淌着,像一条从东边的日月山上飘过来的长长丝带,舒缓地落在青藏高原起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