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的故事与传说
秋和
从西宁开车一路向西,很快就到了日月山,如果不停车,继续往西,就会扑进浩瀚的青海湖。
这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的咽喉要道,从汉、魏、晋、隋、唐以来,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这是个有很多故事与传说的地方。尤其是有很多文成公主当年路过这里时的遗迹。游客路过此地也往往下车活动一下筋骨,借机舒展颠簸了一路的身体,稍作逗留。我们登上日月山,不由得生发一番感慨:“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往事越千年,一位装扮华丽的漂亮少女随着接亲迎亲的队伍在日月山缓慢西行。这位姑娘便是大唐派去吐蕃和亲的文成公主,她从繁华的大唐国都长安来,要到寒冷的雪域高原拉萨去。她的西行无论是当时、还是对后来的影响,都堪称轰动世界的一番壮举和佳话,从而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闻名中外的故事。
若干年后,凡是东来西往的人们路过此处,便忍不住在这日月山下流连忘返,仔细寻觅当年文成公主西行时遗留的蛛丝马迹。人们或怀旧、或回味、或赞叹、或佩服、或是抒发怜香惜玉之情。
当年文成公主这支和亲队伍走到日月山下,少女心中的愁绪难以释怀。她登高望远,思绪万千,便拿出唐太宗所赐宝镜观看。宝镜上显现出“八水绕长安”的美景和皇宫中富丽堂皇的舞榭歌台。公主为了大唐利益和民族团结而远嫁,可谓胸怀大志,义薄云天。她告别亲人,背井离乡,踏上遥远的和亲之路,怎么不令人感慨系之。这座日月山是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之路上最后一次的回望之地,然后继续策马西行。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部,属祁连山支脉,垭口海拔3580米。山的南北各有一个乳峰,藏语称“尼玛·达哇”,即“太阳”和“月亮”的意思,日月山因此而得名。又因为这山顶有红色的砂岩裸露,便称之为“赤岭”,此名延续至今。在神州大地,形似月亮或太阳的名山峻岭比比皆是,为何青海湖边的这座日月山独享殊荣?盖因文成公主的故事与壮举。她是一位载入史册的真实历史人物,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中豪杰。她到异域他乡去和亲,绝不是少女怀春那么简单,真正是肩负民族团结使命,宁肯自己忍辱负重,也要勇往直前。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工程兵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历经千辛万苦,修筑途径日月山的青藏公路。若干年后,建设者们在此设立了日月山石碑,成为一座具有深远意义的旅游景区。景区内有两座小亭,分别是日亭和月亭,远远看去是两座古建筑,走近跟前细看,发现虽呈古色,却无古香。原来都是仿古建筑,落成于新中国,但其象征意义却超过百年、跃过千年。
日月亭景区里有一些藏族同胞牵着牦牛或马匹迎过来,纷纷吆喝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劝我们骑上它们转几圈,甚至可以租他们的藏服拍照,不过都需另外付费。他们的热情好客与并不太过分的要求令人难以拒绝,毕竟他们已经在此等候多时,而且是冒着凛冽的寒风,身体还在瑟瑟发抖。他们半生不熟的普通话相当客气、单纯。我们经不住劝说,便走过去跃马扬鞭转了几圈。身下的高头大马体型威武雄壮,却生得一副难得的好脾气,似乎胆小怕事。牵着马的小主人蹑手蹑脚地溜达着,生怕让游人有所闪失,使第一次骑马的人不会害怕。景区中的小商店里也有一些纪念品售卖,由于缺乏特色,或粗制滥造而乏善可陈。
日月山发生过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首先,其见证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历史,这个和亲的故事给日月山增添了传奇色彩,也演绎了荡气回肠的情感传说。其次,日月山在自然地理学界具有极为重要的特殊地位,它是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还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自然也就成为了青海省境内农业与牧业的分界线。
此外,日月山以东的湟水谷地在大的地理区域上属于黄土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青海平均海拔最低的地区,也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能吹到的最西地界。由于这种原因,日月山东西两侧自然景观迥异,形成非常巨大的对比反差。日月山以西是一望无边的茫茫草原,山的东则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这是黄土高原的最西边缘,登山远眺,东西两侧的地貌景观果然泾渭分明,令人叹为观止。这日月山唐时为唐蕃的分界岭,是唐蕃通道上的重要边防关隘和贸易集市,也是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登上日月山顶峰,山南脚下有一条流向独特的倒淌河。倒淌河中的碧水清泉缓缓流过,眼观可见河水清澈见底,堪称纯净水般洁净,日日夜夜川流不息地向西潺潺而去,流入烟波浩渺的青海湖。这番情景确实奇特无比,因为神州大地上有句俗语“条条大河向东流”,已是一条规律,但此河却偏偏逆流而动向西流淌,所以人们称此河为"倒淌河"。关于倒淌河的来历,民间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传说,往往似是而非带有神秘莫测的色彩,不足为凭。地质学家考察后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两亿多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高原隆起,青海湖成为完全闭塞的湖,使青海湖东面本来向东流淌的河水,此后只好掉过头来向西面流淌了。这也堪称日月山下的一道奇异景观,在我国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水。
在日月山下,还能看到一口被经幡旗装饰的清泉。据说,文成公主一行走到日月山,马向西走,人却向东望,她是想再看看自己的故乡,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挡住了她望眼欲穿的视线,但骨肉亲情,难以割舍,她不禁柔肠欲断,甚至潸然泪下,并且珠泪涟涟,转瞬泪水幻化成了一处小泉。可以想象到文成公主当时多么恋恋不舍,一定是哭得涕泗滂沱,泪如泉涌,否则泪水怎能汇聚成泉。可见并非喜极而泣,应该是悲伤至极……此泉被当地老百姓唤作颇具意境的公主泉,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名声远播了。后来人们念公主之初心,特地在此泉边立一座石碑--公主泉。走到泉边,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悲悲戚戚,伤心欲绝的氛围,让人魂牵梦绕,浮想联翩。这个传说既有象征意义,也给人一种凄婉缠绵的回味。可以想见封建社会中这种和亲的代价,对个人来说是多么冷酷无情,并非都是歌舞升平般美好。
这个故事就如同孟姜女哭长城,人们明明知道是虚构的,却依然口口相传,作为口头文学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引发人们触景生情,当人的一种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就构成了传说故事的基本要素。我以为这不属于以讹传讹的范畴,只是反映了人们为了表达惩恶扬善的一种良好愿望或一种怀念情愫。
日月山下,就是当年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走过的路--唐蕃古道。古道旁有文成公主纪念馆和日月山神牛塑像。继续上行便走到古道上的一座平台,正中是高达9米的文成公主雕像。贵族装束的公主身着披风,怀抱宝镜,坚定地目视前方。她的背后,是一组再现她进藏故事的青铜浮雕。浮雕长20余米,宽6米,内容是讲文成公主跪拜唐皇辞行的故事,李世民率领文武百官、王公大臣亲自送别。在盛唐歌舞“反弹琵琶”的美妙歌乐声中,公主依依惜别家乡父老、兄弟姐妹,踏上西去的漫漫路途。
在山顶广场上,竖有“日月山”青石碑和回望石,这是文成公主站在凛冽寒风中流泪回望故乡的巨石。文成公主本是一个多愁善感而坚强的少女,她孤孤单单地远嫁异域他乡,应该是位志向高远、令人尊敬、懂理明事的姑娘,是位年龄虽小却具有成人心智的巾帼英雄。我们站在这里,幻望文成公主远去的背影,肃然起敬。
令人欣慰的是,据说文成公主与比她大9岁的松赞干布一见钟情,松赞干布也对自己能娶到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他说:“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在文成公主到达西藏之后,松赞干布命人仿照唐朝建筑模式修造了一座宫殿式的豪华建筑给她住,这就是我们今天在拉萨看到的布达拉宫。这座宫殿至今巍峨屹立在雪域高原上,成为西藏地区最具标志性的宏伟建筑。
在日月山的山口中,有一座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树立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记载了人民解放军修建青藏公路的艰苦而光辉的业绩。日月山顶的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未的历史功绩。亭内还绘有壁画,主要讲述当时印度法王、波斯财王、格萨军王、美色市王、吐蕃王子都爱慕文成公主花容玉貌般的美丽,大家分别派遣重臣,携带贵重的礼物前来长安,争聘文成公主的故事。最后只有藏王松赞干布派来的大臣禄东赞请婚成功,壁画描绘了禄东赞请婚过程中,以大智大勇、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力排诸难、巧破难题的高超本事。
其一:唐太宗拿出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束丝线,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能把丝线穿过明珠中间的孔,就把公主嫁给谁的国王。原来,这颗明珠有两个相通的珠孔,一个在旁边,一个在正中。中间的孔道弯弯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几位使臣拿着丝线直发愁,禄东赞很快想出一个办法,他找到一只蚂蚁,用一条马尾鬃拴在蚂蚁的腰上,把蚂蚁放到九曲明珠的孔内,然后不断向孔里吹气。一会儿,这只蚂蚁便拖着马尾鬃从另一端的孔中钻了出来。禄东赞再把丝线接在马尾鬃上,轻轻一拉,丝线就穿过了九曲明珠。
其二:要把一群母马和一群马驹区别出谁与谁是母子。从雪域草原来的禄东赞解决此题易如反掌,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后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马驹,马驹发疯般的扑向各自妈妈身旁。
其三:唐太宗让禄东赞从三百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来,聪明的禄东赞事先通过探访了解到,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特殊护肤品,名叫“万里飘香”,只要擦上这种油,就异香扑鼻,能招蜂引蝶。三日后,300名打扮一模一样的美女齐集一堂,两只蜜蜂却只在某一位少女头顶盘旋,这样公主便被禄东赞识破
……
月亭壁画主要介绍了文成公主入藏后,从中原带去先进文化与物质文明成果的传播盛况。当时唐朝已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吐蕃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因此,这些壁画逐一反映了文成公主带去的纺织、酿酒、音乐、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技艺。这些先进技艺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社会的进步与文明。随后,吐蕃也创立了自己的藏文文字,从而标志着吐蕃人民从此进入了文明时代。而文成公主作为这个文明时代的奠基人,名垂史册。《新唐书》中记载,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几乎言听计从,如公主不喜欢吐蕃人“以赭涂面”的习俗,松赞干布当即下令予以废止。连松赞干布自己也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学习大唐文化。可见文成公主的到来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日月山展厅壁画中坐车者为唐太宗,立者为禄东赞一行,壁画中间是文成公主行至日月山时手持日月宝镜的情形。仪态端庄的文成公主想到唐王的重托及和亲重任,毅然弃镜西行。壁画下部为唐太宗赐松赞干布的“灌顶国师阐化王”之印,还有汉藏建筑相继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车中佛像是文成公主从唐朝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像,现存放在拉萨大昭寺。
面对文成公主的塑像和相关介绍及遗迹,观者忍不住产生一番感慨与缅怀,吐出一缕思古之幽情。此处天高云淡,视野空旷开阔,周围草场茂盛,山峦起伏绵延,藏情风景很美,令人心旷神怡。我们边看边回味着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越想越觉得文成公主的智慧非一般常人所能及。仿佛突然产生出许多不一样的感觉和联想。眼前优美无限的风光,极其险峻的景致,空旷灵秀的世界,极目千里的视野,地形地貌的原始,传说优美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故事,都令人百感交集。
在日月山最适合于拍摄出美不胜收的风光大片,也吸引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们到此一游,并留下美景记忆。但仔细想想,事情也并不是这么简单。有壮观气派风景的地方未必适合人类居住,更别提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因为这里通往世界屋脊,寒气逼人,人迹罕至,天高皇帝远,透着几分冷清苍凉,也有几分孤独寂寞。文成公主从繁花似锦的大唐长安走来,越走道路越艰险,天气越寒冷,空气越稀薄。
日月山是一个从繁华到冷清的分水岭,从这里走到了拉萨,路途条件越来越艰苦,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豆蔻年华的文成公主登上日月山峰顶,频频回头东望,但见长安方向炊烟袅袅,湟水细如愁丝,调头极目西望,草原茫茫,无边无际,云遮雾霭。思乡恋家之情跃然心头。距离亲人越来越远,从此天各一方,难得再见。但她已经无法计较个人的命运得失,也容不得她做出任何后悔莫及之事,于是继续毅然西行。她们走走停停,用一年时间才终于走到拉萨。她在那里定居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唐。
我们从历史留下的文字中看到,文成公主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她并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其父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史书中对其没有记载更多,只记载她为了和亲,被唐太宗李世民临时封为公主,史称文成公主。文成公主16岁那年已经长成为一个端庄沉静的美貌女子。她知书达礼,多才多艺,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她那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使其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研读了许多佛经,并通晓卜筮之学。
历史记载,当时正值芳龄的文成公主作为大唐公主远嫁吐蕃,然而任何史书却没有记载这位美丽天真的少女内心是否有过痛苦和苍凉,困惑和迷茫。或许那些所谓的历史资料编撰者和无情的统治者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为文成公主是否愿意和亲留下任何文字。他们除了大书特书轰轰烈烈、满载盛唐丰功伟绩的和亲盛事,几乎没有人真正思考或关注过这位被临时封为公主的少女,她当时的内心世界是否有哀怨或无奈的情绪。小小年纪的文成公主一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没了父母的关心和依靠,其实她的内心应该是非常孤独的。
文成公主入藏后,受松赞干布宠爱,她小心翼翼的照顾松赞干布的饮食起居,就像是丫鬟一样,其实她的生活过得未必如小说或戏剧里描绘的那么幸福美满。史料记载,松赞干布身边有八位漂亮的女人,文成公主只是其中之一。公元650年,即文成公主和亲9年后,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还不到30岁。大唐皇帝唐高宗想接她回长安,但她拒绝了。文成公主从离开长安的那一刻起,她虽未必能真正确认自己在整个汉藏和亲事件中的历史地位,但她已经用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包容了周围的一切。
历史上的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死后为什么不回大唐与亲人重逢呢?真实想法又如何?人们不得而知,因为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她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位具有象征意义的伟大女性,人们在她身上寄托着民族团结和睦融洽的美好愿望。令人遗憾的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虽结婚9年却没有留下子嗣,这不能不令人奇怪,也颇为惋惜,否则民族团结的故事还能由子子孙孙续写出新的辉煌。文成公主后来孑然一生,最后孤独终老,令人不胜唏嘘。文成公主因患天花于680年去世。史书记载,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其享尽哀荣,大唐特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这也算是文成公主光辉形象和光鲜背后精神和意志付出而得到的回报吧。
实际上,古代历史中的公主,名义上皇家千金,身份尊贵,但有些却难逃被迫远嫁和亲的命运。文成公主毕竟与皇家血脉沾亲带故,她的命运比此前一千年的汉代王昭君不可同日而语。据《资治通鉴.》记载,王昭君被汉元帝赐作公主之身,代替公主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开始备受宠爱。但随着呼韩邪单于去世,好日子也就结束了。新君主为了自己的直系后代能够继承王位,甚至残忍地杀死了王昭君唯一的儿子,也杀死了她的精神寄托。无可奈何的王昭君晚年是怎么渡过的,史书再无详细记载。因为其作为一个封建皇权的牺牲品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自然成为一个历史未解之谜。后来的人们只关注或歌颂“昭君出塞”的壮举,哪有笔墨记叙其个人的悲惨命运。当然,王昭君对汉匈和睦所做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值得称赞的。
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一些皇帝或主动或被动地将公主送出去和亲,成为一种政治手段。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临时被封为公主的女子被嫁到异域他乡,或与别的民族和亲并不鲜见,大都是封建皇帝为了自己子孙能够传宗接代的江山社稷政权稳固,采取靠血脉链接亲情拉近关系的措施,那些真假公主们的个人命运有些很不堪,在此不多赘述。客观上,老百姓可能借机获得一段时间的和平与安宁。
相比王昭君,文成公主幸运多了,虽然她在吐蕃漫长的40多年生活中,正史上没有留下关于她具体生活是否幸福的任何记载。她本人虽然谈不上有多么愉快的个人生活或者爱情,但她对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文成公主和亲开始演绎出汉藏民族团结的故事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一定还会继续下去。人们在歌颂和赞叹文成公主丰功伟绩的时候,也应该了解或体会一番当年她个人命运的付出和牺牲。传说往往比较美丽,因为美丽才容易流传,因为流传,才使人们耳濡目染的记住了相关历史故事。但历史本身是否如传说的故事那般感天动地,就要看史学家们怎么将这个历史故事打扮的更加美丽动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