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资将成为最重要的稳增长抓手
吕世杰首先分析了我国上半年经济形势及政策走向,认为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了三个重要信号:一是秉承底线思维,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聚焦民生福祉,体现政策调控的温度;三是放眼长远未来,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深度。
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设定在 5.5%左右,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不仅展现出中国维持经济增长高要求的主动担当,也反映了基于现有政策空间与中长期规划的科学设计。在今年贸易增长大概率放缓的情形下,要达成 5.5%的目标增速,基建投资将成为最重要的稳增长抓手。2月公布的 PMI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不仅建筑业 PMI 上升至 57.6%的景气区间,从业人员分项也同步反弹至 55.8%,表明基建发力已经从预期变为现实。
根据测算,今年基建发力将积极适度,广义传统基建名义增速或将处于 6.4%-8.2%之间,整体有望拉动实际 GDP 增长 0.4-0.6 个百分点。吕世杰强调,更关键的增长动能将在新基建,还将通过提升经济效率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发挥对制造业和消费的带动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这预示着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将加大对新基建的投资力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换挡。
吕世杰总结道,在 2022 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中,我们既看到了中国经济在外部挑战面前坚守的速度,也看到了呵护市场主体与民生福祉的温度,更看到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深度。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爬坡过坎始终保有谨慎乐观的积极预期。
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是基建和新基建
吕世杰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是基建和新基建。首先,基建投资市场前景广阔。基建投资具有高乘数效应,可以带动GDP、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40年的高增长中,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绝对主力,2009年贡献率高达86.5%,2010年为66.3%。
2018年,基建投资增长降至3.8%,导致固定投资增速整体走弱。在这种情况下,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9年初的全国两会,以及陆续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政府投资条例》等补短板政策,都将稳基建投资作为实现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途径,全力推动基建投资增速稳步回升。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基建稳增长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基建投资已成为2022年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抓手。2022年,基建投资将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预计2022年的新基建规模近1.6万亿元,增速约为17%,据赛迪研究预计,到 2025 年,新基建七大领域的直接投资将达 10 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积或超 17 万亿元。
据悉,目前在各地的规划中十分看重“两新一重”,也就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这是未来我国托底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不管是企业、金融机构还是个人,都需要关注新区县的发展,关注“十四五”期间的地方产业布局,更要看中新基建带来的机会。
其次,吕世杰指出,今年4月份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从战略定位上,进一步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地位进一步升级。从资金保障来说,2022年一季度,新增专项债中有60%以上投向基础设施领域,未来专项债将成为基建投资的主要保障。在强调财政资金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建投资。
最后,吕世杰认为,基建创造了大量投资机会、创业机会,也创造了许多造富的机会。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进行融资,扩大基建,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侧重点。下一阶段,地方政府会更好地通过政信金融的方式来进行融资建设,为市场带来一波投资热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信用既是无形的生产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政信投融资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以及新基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于政信进行的投资,也正是新时代最大的金矿。政信金融,作为新时代金矿,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政信产业联盟将帮助大家挖掘新时代金矿。政信产业联盟自2020年成立以来,积极联合各个地方政府、与政信相关的企业和投融资机构共促政信产业发展。
政信产业联盟汇集了优质产业、龙头企业、各级政府、优质项目以及众多优秀的企业家,业务模式聚焦产业、金融、项目、政服、零售等方面的共享共创。目前,政信产业联盟的项目端、资金端、工程端三大产品服务类别已经各自延伸出全产业链产品及服务体系。吕世杰希望政信产业联盟发挥资源平台的优势,让更多有资源、资金、项目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到政信金融这个利国利民利己的大事业中,挖掘新时代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