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爱唱《黄安谣》
徐家兴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黄安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流传于鄂豫皖苏区的一首民谣。反映了当地人民跟着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豪迈热情,当年黄安麻城人民就是吼着这革命歌谣,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浪潮!
红安县,隶属于湖北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县,南连新洲北靠沙南新县。红安原名黄安,明嘉靖四十二年,红安正式建县。曾养育了理学奠基人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朋代思想家李贽,现代翻译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等。
黄麻起义,一曲黄安谣是红安人的骄傲,也是红安人民高晿的革命歌谣。时光回到1927年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根据中上人“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领导农民武装进行秋收起义。由于缺乏经验,在国民党军进攻下,起义陷入停滞。10月湖北省委派员到黄麻地区,建立了中共鄂东特委,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
1927年11月13日起义开始,起义军两万多人集结于七里坪。七里坪镇是鄂豫皖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曾被命名为中国的“列宁市”。当天下午年仅21岁的起义总指挥潘忠汝作了战斗动员,挑选出几十名年轻力壮的义勇队员组成攻城突击队。麻城方面的农民自卫军在王树声、许世友、陈再道等带领下,也向黄安城进发。
当天晚上,随着几声枪响,黄麻起义正式打响,攻城突击队在潘总指挥率领下,由西北城墙攀登而上,冲进城内,消灭了守门的敌兵,打开城门让城外的大队人马湧进城内。紧接着潘忠汝率突击队夺取敌据点火王庙后,又冲进了县城。由于敌人的援军正在向黄安开来!为避敌锋芒,农民起义自卫军撤到七里坪。11月18日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将农民自卫军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12月,国民党军突袭黄安城,鄂东军被迫转移,在河南光山县柴山堡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以柴山堡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在当时腥风血雨的斗争形势下,黄安的老百姓传唱着《黄安谣》,让更多的人知道红军、知道共产党。受剝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不断地加入到红军的队伍。广大的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涌现出许多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儿郎参加红军,有位妇女送新婚的丈夫参加红军一时被传为佳话,那一天就招收了800余人参加了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八军先后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在这里重建,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
烈士纪念碑。
烈士纪念碑。
红安的老人讲:有一个红军筹粮委员叫刘德庆,因有人告密有几百敌人来抓捕他,刘委员藏在田里。国民党军队把全村老幼都集中在稻场,四周架起枪威胁老百姓说:你们不交出人就烧房子,就要开枪了!正在老百姓危险时刻,刘德庆从田里跳出來说:“我就是红军,跟这些群众无关,你们把他们都放了。”
敌人抓住刘委员,让他说出其它的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刘德庆没有说出一个字。敌人把他捆在一棵大树上,用石头甩过去砸他!刘德庆一声也不吭!敌人继续狠狠地向他甩石头,最后,刘红军被敌人的乱石砸死了!!
在血风腥雨的战争年代,有十四万红安儿女,在战火中用自己后生命和鲜血换來了革命的胜利;建国后有200多人成为一共和国的将军,使红安成为将军第一县矗立在红安城!纪念碑背面镌刻着《黄安谣》歌词: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