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阎秋) 日前,人社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下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要求,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明确,“十四五”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次)≥3000万;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次)≥4000万;新建公共实训基地(个)200。
《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形成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覆盖劳动者职业生涯全程,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
——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持续推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优化公共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加大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提高培训供给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稳步扩大培训规模,持续提升培训质量,技能劳动者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破除学历、身份等限制,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更加顺畅,多元化评价方式不断完善,技能等级与薪酬分配的联系更加密切,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和推动技能成才的作用更加显著。
——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更加有效。培训与就业的衔接更加紧密,形成个人投入、企业支持、政府补贴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职业技能培训多元供给体系,市场引导和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力度更大、效率更高。
《规划》强调,要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要以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政府补贴培训为有益补充,以行业企业、公共实训基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为主要载体,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构建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载体多元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探索“互联网+”、“智能+”培训新形态,推动培训方式变革创新。
要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实施退役军人培训计划;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技能帮扶工作;加强创业培训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规划》强调,要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加大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健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场地、设备共建共享行动。开展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场地、设备共建共享试点。聚焦服务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加短期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场地、设备共建共享。制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场地、设备共建共享实施方案,结合农民工就业意愿和需求,为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注重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要鼓励企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推进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依法鼓励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鼓励各地依托企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的数字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支持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平台建设。形成线上培训平台审核、评价与退出机制,探索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
《规划》强调,要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加大能工巧匠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工匠等本土人才技能培训,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培育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工巧匠;开展产训结合建设试点行动,促进产业链和职业技能培训链有效衔接;加强全民数字技能培训。
《规划》强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工作多元化、多层次标准框架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教材与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化建设。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
《规划》强调,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要拓宽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建立技能学分,与国家学分银行互联互通,研究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间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技能激励机制;完善以国家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规划》强调,完善规划落实机制。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力度;加强管理服务和监管,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对培训组织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推进“制度+科技”、“人防+技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优化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强化社会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并依法依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