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主要由建设目标、空间布局、建设内容、建设举措、保障措施5部分构成。
其中,在空间布局上,主城都市区将强化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双核驱动作用,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总面积56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载体,聚集4.34万个以上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孵化培育64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强化其他区域多点支撑作用,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总面积43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载体,聚集3.44万个以上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孵化培育52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总面积35万平方米以上孵化载体,聚集2800个以上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孵化培育39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
在建设内容上,《实施方案》提出,将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重点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大型孵化载体、特色孵化载体等三类孵化载体。其中,在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方面,紧扣大学优势学科和区域重点产业,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重点打造布局科学、特色鲜明、整体协同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15个以上。截至目前,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已累计搭建双创平台65个,入孵企业团队3275个,孵化企业746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带动4852名大学生创业就业。
据了解,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9家,其中国家级22家,聚集在孵企业3786个,累计毕业企业3126个;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07家,其中国家备案55家,聚集企业和团队18611个,提供工位16万余个。
“为了实现各项建设目标,‘十四五’时期,全市将从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新增产业用地类型(M0)、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指导、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健全绩效评估机制等方面着手,保障各类孵化载体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称。
比如,在新增产业用地类型方面,我市将围绕新建孵化载体用地需求,在现有工业用地中增设新型产业用地,用于集聚发展研发创新、科技孵化等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并合理设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为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低成本发展空间。
在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方面,完善创业投资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孵化载体与重庆市种子投资引导基金共同组建种子基金,拓展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推动设立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聚焦初创期及成长期具备增长潜力的项目,通过股权投资实现在孵企业融资,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