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万晓冉 通讯员 安维红)近年来,BIM技术开始在建筑领域大展身手,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推广。在建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当下,BIM技术已不再是行业前沿性的技术,而是行业的大趋势。
10月28日,2021年“三局科创杯”武汉建筑业BIM技术应用成果大赛初赛专家沟通交流会在武汉设计广场成功举行。多位业内翘楚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大赛的奖项设置、评分标准等问题,为之后大赛的成功举办奠定基础。
武汉市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庆、协会总联络员张汉珍,武汉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赵凤萍作为大赛的监管委员会成员参会。同时参会的专家评委有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信息中心总经理周晓帆、长江设计院研发中心副主任谢明霞、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刘宏刚、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任江明、中建三局一公司BIM中心主任李文建等;会议由武汉建筑业协会总工委员会秘书长安维红主持。
相比往年,今年大赛提交的参赛作品明显增多,初赛的审核时间是2011年11月1日-11月7日,在审核内容上今年采取了模型+(成果PPT+动画)的方式展现,这与以往大赛多以视频呈现的方式登台有较大的不同,也是为了进一步让设计成果实际落地应用。
会议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规定打分标准、金银铜奖和新锐奖分别设置多少个、优秀奖应该如何分类、是否应该设置最佳组织奖等问题。
刘宏刚表示,数字化建造以前都是作为亮点呈现,今年正式放在评分标准中,且占比很大,设置了30分的分值,这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建造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而关于数字化、智能化,这两者要进行一个详细的区分,作为更高一级的智能化,分值应该相应扩大。
中建三局科创发展有限公司BIM中心主任粟建波则表示,创新能力对于BIM技术的落地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增设最佳科技创新奖等奖项来鼓励对参赛作品中涌现出的创新型产品模型。
李文建认为,即使项目本身没有代表性,但是如果参赛作品中的BIM技术应用这块能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也应该适当增加相应的分值。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BIM中心主任万文杰则表示,评价标准中以PPT为主,同时要着重审核所搭配的3-5个动画,以动画是否能够真正落地作为考核标准。
大家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闹纷呈。各位专家或是点头赞许,或是据理力争。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专家沟通交流会得出重要结论。
奖项方面:1.新锐奖不限数量,符合条件即可;2.前20名分别设置金奖3个,银奖5个,铜奖12个,根据评分排序的前15名进行答辩;3.设置优秀奖20个——5组参赛作品每组3个直接入围,另外再经过综合评审选出5个;4.根据评审过程设立最佳科技创新奖、最佳组织奖若干。
评分标准:1、评分标准——评分细则作为参考。2、设计作品按照设计评分,施工作品按照施工标准评分,不用全部包含。3、数字化建造分数偏高,应该以是否应用全面、深入为考查标准;应用点堆积是否拿高分应该以效果为依据;安全文明工地的生态类不能作为评分点;要考查数字工地的在线化,是否对企业管理升级起作用;智慧建造是否有创新性、对核心流程有作用,可作为加分项。4、对国产自主产权要大力支持。5、作品未完全按照要求提交-有视频即得分,不要求视频包装。6、PPT与视频对应不符合——只看PPT,视频只是参考。7、未分专业,对小项目不友好,可设置专项奖。8、更多考虑应用深度,不鼓励为报价而应用。9、对非重点项目也要一视同仁,有特色的考虑加分。10、关于模型审查——审查是否真实应用,为了避免PPT包装太强,不能单独看模型。11、设计院模型是否考虑到施工应用,如果有全过程应用则为加分项。
最后,武汉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庆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大赛作为行业性劳动竞赛,在行业内和整个社会的认可度都非常高。之前是视频大赛,今年改为应用大赛。因为最终我们是要应用,要产生实际效益,要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效益。不管是技术应用,还是管理应用,只要能表现出应用,就应该在评判标准中有所反映。各位专家对于如何评分以及未来如何评判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希望大家能够紧扣应用,精准服务企业来进行评判。
BIM技术是推动建筑工业化,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仅2020年8月以来,住建部等相关部门就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其中着重强调要发挥BIM技术的重要作用。让我们共同期待大赛的成功举办,期待BIM技术能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得以实际应用,切实有效地提高项目的精益建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