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川善书(8)
徐家兴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晴望汉川》宋.文同
城头看雨霁,天地若新浴。
晚容变云霞,秋意著草木。
四时易迁改,万事苦迫促。
旧山何日归,三径有松菊。
徐勃送友游楚说:
寒皋木落水连天,
云际孤城望汉川。
隔岸数声湘女瑟,
中流千里鄂君船。
鹧鸪夜叫黄陵月,
猿狖秋啼赤壁烟。
挟得离骚经一卷,
行吟长对楚江边。
汉川不仅山水秀,
民俗文化也听头。
汉川善书申“非遗”,
生根开花在荆楚。
善书宣读民间生,
民间文学一部分。
宣讲答对结合紧,
传统曲艺一曲种。
善书汉代萌芽起;
唐代俗讲和骈文;
宋元说唱文学盛;
钦颂善书在明清。
宣传和睦讲善行,
印行天下教百姓。
清代民国成曲艺,
流行荆楚汉水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风浩荡万象新。
百花齐放百鸟鸣,
汉川善书花一枝。
善书翻读孝开篇,
敦孝悌信重人伦。
劝孝敬老家和睦,
邻里相亲社会稳。
中华民族好传统,
道德教育重育人。
善书为何汉川盛,
汉川众水汇归区,
水乡渐变成平原,
江湖捕捞转农耕。
生活日趋安定稳,
文化教育日益堔。
汉川历史很悠久,
文化底蕴也深厚。
楹联诗词民间屋,
民歌民谣响江湖。
人文资源有底蕴,
民间文化结硕果。
宗教脱胎善为根,
教民于善善书生。
初始教化在高台,
台中供奉圣渝牌,
讲者上台行八礼,
吹接读静演讲开。
目不斜视气肃穆,
劝善行善祈福來。
善书一种叙述体,
形式简明易继承。
汉川善书人接受,
演变发展成曲艺。
初为一人独立讲,
后为多人同台戏。
宣讲答对内容丰,
汉川善书有书目。
“非遗”申为国家级,
漂洋过海传美名。
汉川守护神的故事:
汉川仙女山古名是巫山,楚辞赋家宋玉撰写的《神女赋》和《高唐赋》讲叙了楚怀王与神女瑶姬的故事。瑶姬是炎帝的女儿,大禹治水行至巫山,神女瑶姫授禹王以镇水法宝,并遣属下帮大禹治水。瑶姬是荆楚当之无愧的守护神。仙女山还有一位男神,他也守护在巫山下几千年。《山海经》中说:“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夏耕是成汤时期夏桀部落中,主管农业生产的首领。他右手持戈,左手执盾。在章山与商汤大战,被商汤砍下了头颅,但他却灵魂不死,用一颗永远战斗的心,无声地守护在巫山这一方的绿水青山。
“顺口溜”的故事:
在湖北东北中部地区,有一句顺口溜:”尖黄陂、狡孝感、又尖又狡是汉川。”
这句顺口溜本来是指黄陂、孝感、汉川三个地方的人戴斗笠。
汉川斗笠的编织起源于清时期,当时有个叫艾先培的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编竹篮。有一天他见一位朝廷的官员头戴的官帽很美观,就仿照官帽的样式,编制一种能遮阳,又挡雨的竹篾帽。经过多次试验,编制出一项官帽样式的“斗笠”。只是有些粗糙,戴着干活难以遮阳避雨。尔后又多次改编,做成了“牛眼睛斗笠”,在汉川流行了数十年。
后来,他的孙子见斗笠样式欠雅,把面状的斗笠改为圆锥体斗笠,并用油纸包僚叶夹放在斗笠的两层篾片中间,这样可以挡雨。当时有一首民谣:“斗笠村里斗笠真不错,口干可以舀水喝。歇会可以当凳坐,日头也不晒脑壳。”
尔后又经过能工巧匠进行多次改进,采用传统技术劈刮之外,还发明匀刀使每片竹篾粗细厚薄均匀一致,铺料也改为白布绘画,打上白桐油,用细篾绞边,用铜丝缠成尖顶,美观实用。所谓“尖黄陂(指黄陂的斗笠只有尖顶不绞边);绞孝感(指孝感的斗笠只绞边,不做尖顶;又尖又绞是汉川(是指汉川的斗笠有尖顶又绞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