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98个农业产业强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48元,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564亿元……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半年乡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下半年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快构建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3日 12 版)
柑橘园里,果树清秀挺拔,蓊蓊郁郁,一行行伸向远方。“哧哧”声不断作响,玉米秆碎片飞扬,飘落成堆……
重庆开州区临江镇福德村村民户吉华弯腰抱起一捆玉米秆,又推入粉碎机。“玉米秆变肥料,橘子树长得更壮哩。”他憨笑道,以前,大伙烧掉玉米秆,既浪费又有污染,现在打碎后堆在柑橘树下,就能发酵增肥、疏松土壤。
如今,村里的柑橘基地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田和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发展特色产业,成立柑橘种植合作社
烈日似火,村民们的热情更是高涨。不出远门,家门口干活就有钱赚,每年还能从合作社分红。
要在以前,这种场景不太常见:以前种地赚不到多少钱,村里不少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一些土地因此被撂荒了。
不能守着沃土没钱赚!2016年9月,福德村唤醒沉睡的土地,成立柑橘种植合作社,建起了晚熟柑橘果园。
“村子要振兴,必须靠产业,但产业得有特色。”福德村党支部书记熊炳科说,经过反复讨论,村里达成共识:要加大科技投入,走高品质路线。
近年来,村里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建设智慧农业系统,探索生态循环农业……目前,全村已建成3700亩柑橘基地、300亩稻蟹生态种养基地、30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首批栽植柑橘投产,村集体就赚了50万元。村民不仅能从合作社分红,还能就地务工,补贴家用。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1875元。
牢记绿色发展,带动生态农业
走进田园深处,科技感十足。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控,哪块土地缺水,哪里温度太高,在后台大屏幕上一目了然,这头鼠标轻点,那边喷头放水……
今年上半年,绿色发展的做法在福德村进一步普及。在柑橘专家指导下,村民把玉米秆粉碎,堆放在果树下,让地更肥、树更茂。
由于村里坚持少打农药、不用化肥,每棵果树都安有诱捕球,像粘苍蝇一样抓害虫。村民们还学会运用生物手段,释放捕食螨吃掉害虫。柑橘有病虫害,一条数据线打通网络,城里专家直接远程会诊。
如今的福德村,绿树多了,环境好了,年轻人也愿意回乡参与建设,村里人气更旺了。
延伸产业链,多种经营助农增收
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福德村继续前行。
今年下半年,村里规划建设800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牛棚用光伏板,保持牛圈舍恒温;建一座小型有机肥厂,将牛产生的粪便制作成有机肥为果树施肥,既降低果树生产成本,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产业链也要延伸。村里规划建设果品冷链加工厂,集水果分级、包装、储藏、冷藏运输为一体,挖掘柑橘附加值,生产橙汁、果醋、果酒等深加工产品。将来,加工厂不仅“消化”本村柑橘,还能收购附近村子的柑橘,形成产业链。
村里产业兴旺,越来越美,村民们还琢磨着依托风景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村里请来规划师,计划建设猫儿坝康养休闲、水磨滩农业观光、圆坝子采摘体验等3个休闲观光组团,让农村变景区,村民们吃上旅游饭。
振兴乡村,关键在人。福德村正在组建学农人才服务队,队员包村联户、进村到田,开设田间课堂,开展技术培训,打通学农人才与农民的“最后一公里”。还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针对性地培养种养能手、产业带头人、电商人才等,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增强发展后劲。
“几年前,哪能想到村里有这么大变化呦。”熊炳科说,福德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步履坚实,区内区外常有客人来参观。“希望再过几年,我还能说,‘想不到变化这么大’!”他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