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改土改制并行 山区长出“大农业” ——重庆渝北新集体经营近8万亩农地观察

2021-07-21 10:24:34来源:经济参考报   
核心摘要:渝北区近年来结合农村“三社融合”发展思路,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方式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
 

    渝北区近年来结合农村“三社融合”发展思路,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方式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图为无人机镜头下的渝北区大湾镇金凤村的现代水果产业基地。(资料图片) 齐岚森 摄

渝北区作为重庆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近年来在乡村产业发展上率先探路,全区53个股份合作社,经营近8万亩农地。记者近日在渝北走村串户,实地调查,发现不少新现象:经过宜机化改造,土地不再是零散经营的“巴掌田”,成了机械化操作的高产田;农民自己不再种地,而把土地交给合作社进行专业管理,统一打造品牌、闯市场……

西部丘陵山区乡村产业振兴面临三个难题:散户种地不赚钱;种地的多是老人,经营粗放;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品牌优势。渝北区对8万亩农地实施新集体经营,对破解这些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农地“从分到合”:

合并“巴掌田”振兴乡村产业

重庆渝北区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地地形,山高坡陡、土地细碎。“在渝北农村,平均每户农民承包地在8块以上,大的地块也就1亩,小的还不到1分地,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差。”渝北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陈华说,散户种地不挣钱,一些地方出现了田干、地荒、人走等问题。

如何突破“巴掌田”限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渝北区首先从改地开始,实施农地宜机化改造,打破田坎界限,因地制宜实施土地“零改整”“坡改缓”“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目前改地面积近8万亩,改变了过去土地高低不平、零碎分散格局,为集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在渝北区统景镇江口村,昔日的“巴掌田”如今成了大果园:全村1700多亩土地经过“零改整、坡改缓”等宜机化改造,零散地改成整片地,一条条机耕道延伸到田间地头,地里的柑橘树已是阡陌成行、郁郁葱葱。

过去的江口村,可是另一番景象。“村里大部分是坡耕地,种地效益差,村里多数青壮劳力都进城打工去了,农业产业长期不见起色。”江口村支部书记余才兵介绍,这几年政府下定决心,从改造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做起,创造了规模集约经营的条件。

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宜机化果园里,种满了柑橘树。放眼望去,一垄垄土地集中连片,犹如绿带缠绕山间。不少农民熟练地操着割草机,在果园里除草,他们告诉记者:“以前种地全靠人工,肩挑背扛辛苦不说,还挣不了钱。现在土地平整、成片了,栽种、收获有拖拉机、植保有无人机,果树下还装有智能水肥灌溉系统,生产成本下降,效益大大提高。”

改土与改制并行。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渝北区主要以行政村为单元,对农地宜机化改造所涉及的1.6万多农户,按1亩1股的标准,成立了53个股份合作社。以股权为纽带,农户与合作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动农业提档升级。

过去土地“从分到合”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主要将土地流转给社会资本来经营,取得一些效果,但也存在着问题,一是遇到经营不景气时,经营主体时常弃租跑路,给农民和政府留下“烂摊子”;二是产业发展对农民的价值,还局限在收租金、务工上,农民本应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有时反倒成了“看客”。陈华告诉记者,在宜机化实施区域,渝北区不搞简单流转,而是因地制宜选择股份合作,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以新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变分散生产到集体经营:

合作社合股联营带动农民

在渝北,由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地,又基于生产规模大、产销链条长的经营实际,渝北区结合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生产,供销,金融“三社”融合试点,在股份合作社内部,建立了负责产业规划、生产管理的生产合作部;统筹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的供销合作部;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资金互助部。依托“一社三部”,带动农民一同搞生产、闯市场。

大盛镇青龙村股份合作社经营土地2300多亩,其生产合作部拥有上百台套的拖拉机、旋耕机、无人机,从操作无人机洒药植保、收割机快速除草到使用拖拉机高效犁地,15个专业农机手就种下了以前500多户农民的土地。“我们犁地、施肥、打药遵守严格的‘农事日历’,机械化操作效率比人工超出五六倍。”生产合作部负责人王斌说,搞规模农业有钱赚,吸引不少农民回到合作社务工,成了拿月薪的职业农民。

不仅土地换了新种法,合作社经营方式也有大变化。“以前散户是提篮‘小买小卖’,现在经营规模大了,我们在合作社内专门成立了供销合作部,统一负责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 青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黄志说,规模采购,光是有机肥一吨就能节约上百元,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而在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经营的果园面积已达到3000多亩。记者看到,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系统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可以根据李子等果树的营养需求精准放水、施肥;无人驾驶的采果轨道车,可以将鲜果直接运送到分拣车间;果园旁就是分选、包装车间,智能化的设备可以根据果子酸甜度进行“选美”分装……

在渝北区供销合作社牵头下,各合作社供销合作部还互通信息,统一发布农资订单,抱团议价。“我们统一发布全区股份合作社农资采购需求,采购价比市场价低了8%左右,节本增效的作用明显。”渝北区供销合作社主任辜夕尹说。

在股份合作社内,农民除了能以地入股之外,还可以按照3000—5000元/股的标准投入现金股,累计筹集的现金股金超过了3800万元。“通过封闭运行,现金股金既可以用来满足合作社流动资金的需求,对想搞生产但缺钱的社员,也能提供资金服务。”渝北区统景镇东河畔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游小峰说,资金互助的好处是,既壮大集体产业,也能对社内一家一户个性化资金需求有帮助。

改土还需政策打捆扶持

改制仍待完善监管政策

改土改制3年多来,渝北区乡村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阡陌成行的大果园、大景区。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仙桃脆李、御临农珍、印盒李花等一批农业品牌逐渐成型,现代农业雏形初显。

随着产业发展开始见到效益,渝北不少股份合作社正在回馈发展红利。

今年初,大盛镇青龙村股份合作社500多户农民股东分到了101万元股份红利,户均分红近2000元。一手拿着股权证、一手拿着分到的现金,大伙儿笑着说:“跟着集体一起干,收入有保障,乡村有希望。”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稳妥推进‘三社’融合、‘三变’改革,正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渝北区委书记唐川告诉记者,在新集体经济牵引下,渝北把乡村生产、流通、金融要素融合起来,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在西部农区,实施土地改造、推动新集体经济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介绍,目前宜机化改造一次性投资强度比较大,渝北区改土加上后期投入,一亩投入标准达到了8000元。目前各地农田建设资金渠道不少,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等,单一政策的资金强度都有限,建议国家站在保土地生产能力、保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高度,参照脱贫攻坚政策,鼓励各类建设资金打捆使用,提高政策惠农力度。

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制度,建议金融监管部门积极研究类似渝北股份合作社合作金融发展新模式,完善相应的监管、扶持政策,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农业农村资金互助等小微金融需求。

下一篇:

风起扬帆 创新征程 湖北省预拌混凝土行业科技成果涌现

上一篇:

北京延庆5.3万平米绿化扮靓冬奥生态大道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