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欧汉文,原是一名小学教师,2014年从松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调到重庆文理学院担任讲师,主攻电子设备装接工艺、生产自动化控制及移动机器人设计。
2019年,欧汉文被评为“重庆市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专家”。依托永川区政府为他建立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欧汉文指导学员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因成绩突出,他从讲师破格提拔为三级教授(正高级)。
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欧汉文通过刻苦钻研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他的成长,正是我市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评价标准精准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差异化改革为突破口,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大力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横向破除人才职业壁垒,纵向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和人才的关系,激活创新创业“一池春水”。
评价标准精准化
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
与欧汉文经历相似的,还有重庆艾生斯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易维京等专家人才。
易维京长期从事免疫诊断核心原料及免疫检测技术研究,成功研制近100种诊断用原料产品,在该领域打破国内80%产品依赖进口的现状,个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8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易维京第一时间组织团队集中攻关,迅速开发近20种用于新冠病毒检测的核心原料,并供应到国内外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良好。根据易维京取得的突出业绩,易维京从工程师破格评为正高级工程师。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我市在人才评价方面大胆改革,强化政治标准,对政治不过关、弄虚作假、学术不端和违纪违规者“一票否决”;坚持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岗位、区域差异、社会需求设置评价标准,防止“一刀切”;突出业绩导向,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以分类评价为例。为破解过去人才供需错位,招人难、用人难、就业难、成长难等问题,我市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出台《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哲学社会科学、技能等10个领域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把10个领域人才划分为38个类别,分类建立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在业绩导向方面,我市人才评价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根据人才从事的行业、岗位,突出代表性成果,注重实际能力和实绩,认可替代性成果,重点考察专业性、创新性,以及履职绩效、工作成果、实际贡献等。
评价主体多元化
“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
“厘清谁是人才评价的真正主体、谁有资格评价人才,是实现人才评价科学化的前提。”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我市推动建立以“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通过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使得评委的来源更加多元化,评价的专业性、权威性、群众性持续提升。
问“东家”——谁用人,谁评价。人才有没有能力、水平有多高,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我市发挥用人单位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落实和保障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推动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自主开展评价聘任工作。市人力社保局向各区县下放中级职称评委会组建权,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向所有市属高校、多家科研院所、条件成熟的三甲教学医院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在重庆机电集团、重钢集团等大型国企组建高级职称评委会开展评审工作等。
问专家——谁懂行,谁来评。我市采取业内同行评价、同行专家举荐、行业组织评审等方式对人才进行评价。如在重庆英才计划评审中,我市根据参评人才的专业领域,遴选一批专业造诣高、熟悉行业发展、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评委,提高评审专业性。在人才表彰、职称评审等工作中,在区县、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推荐的同时,探索实行同行专家举荐制度,被举荐人才可破格参与评审。此外,我市还注重引入行业协会、学会等专业组织评价人才,在市工商联、工程师协会和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组建高级职称评委会,开展职称社会化评价工作,推动职称评定职能逐步由“政府主导”转交“行业组织”。探索引入高端猎头、人才测评等机构,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人才评价。
问大家——谁享受人才的服务,谁来评。我市坚持在阳光下评价人才,将服务对象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维度,接受大家的监督。比如,针对高校教学型教师的评价,注重听取学生的声音;针对医生的评价,注重听取患者的声音等。
评价方式差异化
让评价更有针对性、更加公平
为消除人才评价中关系分、人情分、利益分等影响,重庆加大与四川省等兄弟省市合作,潼南区、遂宁市等川渝毗邻地区共同建立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家人才信息库,通过共建信息库、互派考官等方式加强人才评价交流合作,有力杜绝人情干扰,确保评审公平公正。
近年来,我市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方法,通过外聘评委、数字评审、直通评价,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畅通人才评价渠道,让评价更有针对性,更加公平。
以外聘评委为例。来自市委组织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重庆英才计划评审中,市外评委占比超过50%。
在数字评审方面,为改变人才评价中材料多、只见材料不见人等传统方式,我市建立完善评价、管理、查询等平台,并逐步与人口信息、学历信息、社保信息、电子档案信息贯通,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人才评价方式变革。
在直通评价方面,我市对特殊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优秀人才开辟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在以赛代评方面,我市对技术技能实践性突出的专业领域,采取以赛代评的方式。如获奖者直接认定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同步允许其申报相应层级人才项目。
通过改革创新,全市人才评价标准更加科学、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初步形成了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推动重庆集聚人才、使用人才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729名特殊人才通过职称评价“绿色通道”直接获得高级职称,747名高层次人才通过市场化评价方式受益。近三年,全市新增人才52.93万、总量达565.12万人。
据科技部监测评价,目前,重庆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