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 白树民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根与魂。近年来,鹤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改造保护工作指示精神,依托资源禀赋,厚植文化优势,做好规划引领、立法保障、活态传承、资金保障、宣传引导五篇文章,强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使古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传统村落58个,其中国家级22个,保有量位居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全域建馆试点市。
高位推动,科学规划,顶层设计擘画蓝图。一是高位高效推进。市委书记、市长高度重视,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定目标、夯责任、提要求,市委专题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推进工作。成立高规格南太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领导小组,市政协主席任组长,市人大、政府、政协7名市级领导任副组长,明确20个市直部门和5个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单位,利用工作例会、联席会议、现场办公等形式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科学编制市住房城乡建设、旅游产业“十四五”规划,加强市级规划统领,擘画发展定位、目标任务,为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等指引方向。县区立足实际编制了《淇县南太行古村落群保护和美丽乡村旅游带发展总体规划》《淇滨区美丽乡村沿淇示范带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快制定村级规划,科学有序引导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逐步建立起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村庄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截至目前,全市58个传统村落33个已完成保护发展规划编制。
建章立制,强化立法,筑牢壁垒夯实根基。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鹤壁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鹤壁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晰部门职责任务,明确规划编制审批、基础设施改善、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重点,细化资金筹集、监管保护、机制健全等措施,集聚部门合力,强化保护监管,持续加强村落保护利用。二是加快立法进程。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市级立法计划,排定“时间表”“路线图”。2020年4月,《鹤壁市传统村落保护暂行办法》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在此基础上,组织工作专班,开展多层次调研,加快立法进程,目前,《鹤壁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已提请市人大审议,即将颁布实施,充分运用法治方式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三是强化规划管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凡是未编制规划的村庄,一律不准建任何建筑;传统村落内的房屋新建、返修、重建等行为,必须经过自然资源和住建部门审批方可施工;坚决禁止私搭乱建,凡是违法建筑一律拆除。
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厚植文化活态传承。一是与党建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村支书的带动作用,积极动员群众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淇县大石岩村、赵庄村等,通过深化党建引领,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修复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娱乐项目等,成为省内知名网红村。二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牢牢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引导县区结合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依托黄河文化、淇河文化、太行文化和蜀汉文化等优势,以桑园、灵山小镇、阿斗寨等村庄为重点,打造7条镇村融合发展示范带,促进乡村振兴。“北斗七星”“桑园小镇”“赵庄味道”“花海油城”“艺术东掌”等村落品牌基本形成。三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方法,通过招商引资、旅游共生模式推进保护发展和百姓脱贫致富。采取“资产托管+旅游产业+扶贫”的模式,通过整体租赁民宅、流转土地林地、“三员三小”就业、群众投劳务工、农特产品销售方式,筑牢贫困户的增收保障。全市传统村落中15个贫困村,1703户4833名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四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紧紧围绕“一群一带”(南太行精品景区+古村落群、淇河生态旅游带)发展格局,通过“景区+”旅游公司发展模式,实现“一村一品”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桑园、赵庄、西顶、王家辿等特色乡村旅游初具规模,日客流量近万人,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上千人就业。五是与文化强市相结合。109个古村落普查建档,58个传统村落全部分级挂牌保护,6处传统民居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加快省级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大非遗文化保护,设立省级非遗鹤壁窑烧制技艺传习所,定期举办旱船等市级非遗民俗表演,深入挖掘“羊”馍馍、红油香椿腌制、大福缸酒等传统文化,成功举办了张家沟红叶节、油城梨花节、王家辿丰收节、鹤鸣湖桃花节等,丰富传统村落内涵,活态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了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多方运作,拓展渠道,筹措资金强化保障。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指导各县区编制整理传统村落规划和村落建设项目库,完善相关资料,做好资金申请。全市已累计争取资金6360万元,其中国家级2700万元,省级3660万元。坚持“修旧如旧、留住记忆”原则,发挥补助资金作用,维系生态风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古村遗风,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纣王殿、王家辿等维护田园原生态,李家大院、张家大院保持传统风貌格局,王家辿 “一村、一街、一庙、一屏”人文环境被誉为“太行山山村风俗博物馆”。二是引进社会资本。引进北京鼎鑫房地产公司、河南中旅集团等知名企业,投资4640万元,对凉水泉、西杨邑村、白龙庙村等实施整体连片开发,打造高端民宿、“温泉度假小镇”,凸显地域特色,形成品牌效应。与国内知名乡建团队“鲍国志工作室”“五号山谷”合作,精心打造石老公村、温坡村古村落带,努力建设中国乡村样板和典范,白龙庙5号山谷被评为2019“世界十大必睡民宿”。
大力宣传,强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编著“四古丛书”。对全市近千个自然村进行普查,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编写了《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丛书,为世人认识鹤壁、了解鹤壁、走进鹤壁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二是开展专题宣传。举办了“留住乡愁—寻找鹤壁最美古村落”展览,印制《留住乡愁—寻找最美古村落》《乡愁》等宣传图册,拍摄了《中原手印—鹤壁古城镇》专题片,保护全方位、多视角宣传推介鹤壁传统村落。三是拓宽新闻宣传渠道。联合大河报开展了“壮丽70年鹤壁示范村庄评选活动”;在鹤壁日报专题报道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桑园小镇、赵庄多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等栏目。全面展示我市南太行古村落风貌文化。四是借助主题宣传。围绕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遗产日等主题日活动,利用宣传板面、悬挂标语条幅、发放宣传单、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多维发声、多方宣传传统村落保护,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来源: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