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5月27日,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开工的40个项目里,两江新区占了12个,两江协同创新区创新工坊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孵化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创新工坊是推动最新科研成果与技术走出实验室、成功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它的建设,意味着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将进一步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创新工坊建成后,将有效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促进科创企业孵化,实现区域产业链升级。”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斐说。
自2018年建设以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始终坚持以“科创+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协同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生成能力。
整合“两端” 横向打通创新链
最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〇四研究所重庆区域主任孟凡杰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
航天三院是我国集预研、研制、生产、保障于一体,配套完备、门类齐全的飞航技术研究院,其研发能力强,产业化程度高。201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结合重庆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老军工基地的产业基础优势,向航天三院发出邀请,希望能引进该院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之后,航天三院开始在重庆布局,经过多番调研,最后决定在刚刚动工建设的两江协同创新区成立创新中心。
关于为何会选择这里,孟凡杰的答案是“协同创新”。
“建院近60年,航天三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不过,这个创新链和产业链局限在航天领域,我们希望能够从这个闭环中走出来,将高端的航天技术进行转移转化,应用到更多民用产业中去。”孟凡杰说。
推动航天技术转移转化,打造新的产业链条,需要多家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定位正好满足了航天三院的发展需求。
彼时,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两江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形成了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机器人及高端装备、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在“投资密集型”的发展阶段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一个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经过‘投资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后,必须进入‘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阶段,即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链升级迭代。”杨斐说。
基于这个发展趋势,两江新区整合“两端”(即市场端和需求端),以“科创+产业”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路径,开始全力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
航天三院正是被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发展方向所吸引。
2020年11月22日,航天三院重庆两江赛博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让孟凡杰感到惊喜的是,来到两江协同创新区后,他遇到了不少老朋友: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都是航天三院长期的合作伙伴,它们都在这里成立了创新中心、研究院。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经汇聚了35所大学大院大所,全是围绕相关产业引进的。”孟凡杰说。
这半年来,孟凡杰隔三岔五就要和各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的负责人讨论协同创新的相关事宜。在他看来,这些大学大院大所不仅仅是两江协同创新区的服务对象,更是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者,它们正在不断整合资源和技术,努力推动包括基础研究、中试孵化和成果转化在内的创新链条的形成。
补齐短板 纵向完善产业链
在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重庆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精彩亮相。由该公司带来的防疫消毒机器人、智能安防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广受好评,在短短几天内就接到不少企业抛来的“橄榄枝”,有望进一步推动产品走向市场化。
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是航天三院的联盟企业之一。2020年12月,在航天三院的牵线搭桥下,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也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
“三仟是航天三院发展的智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来到两江协同创新区,一方面补齐了产业链中我们这个领域的空白,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依托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和各科研院所,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负责人罗思琳说。
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只是航天三院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引进和孵化的企业之一。
航天三院在重庆主要以发展智慧产业、智能制造和高端传感器、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为主。目前,该院已经结合各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引进和孵化了30多家企业,涉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发展产业必须考虑全产业链的打造,一个产业如果只涉及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就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孟凡杰说。
实际上,两江协同创新区在结合产业需求引进相关创新资源时,也在同步完善各产业链条。为更好地推动产业链上各方协同合作,两江协同创新区不仅成立了八大产业创新联合体,还在探索实施一系列措施。
绘制“产业图谱”就是路径之一。
按照要求,首先,每个联合体都要结合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梳理出所有细分产业,并及时补充产业链上的空白领域;其次,列出两江新区或重庆在所有细分产业中的相关企业,并将这些企业的技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以此来分析整个产业链中需要强化的技术内容;最后,整合资源,让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补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短板。
“这些措施已经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体中应用了。不过,在应用过程中我们还在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希望各项措施能够更加精准有效,最终打造真正完整、生命力强的产业链条。”杨斐说。
▲明月湖畔的两江协同创新区
“双链”协同 释放“双创”活力
这两年,两江协同创新区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初创企业和初创团队的吸引力。
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摩方精密是全球唯一一家最高精度能达到2微米,并投入实际工业应用的3D打印系统制造商,它的原址在深圳。去年,摩方精密选择了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总部落户于此。
“在与摩方精密负责人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已经完成了‘0—1’的原创技术研发,国外许多著名科研院校和企业都购买了他们的系统或服务。”杨斐说。
事实上,摩方精密渴望能在国内做更大程度的创新,实现“1—100”的突破,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助推摩方精密进一步创新发展,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了他们最需要的开放平台——明月湖超高精密增材研究院+共享服务平台。
通过共享服务平台,摩方精密可以将高精密3D打印技术以及其他高精密技术,开放性地提供给国内的企业及院校使用,大大降低了客户使用新技术的门槛。同时,依托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的35家科研院所,大家可以联合攻关下一代精密打印材料、工艺以及相关应用。
如今,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大部分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成了摩方精密的客户,进一步带动了摩方精密的技术和服务在国内的应用。
“这个共享服务平台可以帮我们培育客户,让摩方精密的技术有了广阔的应用场景。而聚集在这里的科研院所也将利用我们的技术进行二次原创开发,形成新的产业链,帮助我们从‘1’走向‘100’。”摩方精密重庆公司总经理邹斐说。
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创新生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相互赋能、相互助力的氛围日渐浓厚。
在谈到这些发展成果时,杨斐认为在欣喜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两江协同创新区目前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仍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应该在发展成果中总结并推广经验,在问题中及时寻找解决办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释放出更多创新创业活力。”杨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