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频频引发关注。10日,长沙、株洲、湘潭联合发布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共同签署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等14个文件,涵盖产业、交通、生态、政务等50项具体任务,标志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
新机:从区域规划到国家战略
当前,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全国“两会”通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纲要明确重点发展19个城市群,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首次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并列,上升到第一层级。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加上广阔的市场腹地、回旋余地较大的战略纵深,巨大的消费潜力等,都使其成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最理想区域之一,未来完全可以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核心枢纽城市群。
纲要同时提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特别强调“加快”二字,意味着国家层面资源将更多向中部布局。3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无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还是中部崛起,长株潭都市圈都是其中主力成员、重要一核,具有重要战略支点作用。纲要对长株潭都市圈作了专文表述“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这也是长株潭都市圈首次纳入国家规划。作为全国都市圈先行者,长株潭开启了“中国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其定位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增长极”。“全国重要增长极”表明长株潭一体化已从“区域规划”成功晋级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乘势:从局部合作到全方位强力推进
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发展已走过24年,叠加了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项国家战略,以湖南全省1/7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42%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集聚效应。但整体来说还存在推进较为缓慢,协同发展程度不高、重复建设、竞争力未能形成合力等问题。
乘着“升级”国家战略的东风,长株潭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成立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发布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标志性文件;快速推进一系列重点合作和重大项目,如2月18日,首批18项政务服务实现长株潭通办,20日,长株潭建设30大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的标志工程实施,总投资超4000亿元,随后,长株潭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长株潭民营经济发展论坛等相继召开;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密切互动,如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密集就长株潭一体化开展调研、座谈,3月31日前往株洲湘潭调研,三市书记、市长面对面沟通、交流。
特别是4月10召开的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以“十同”为重点,明确了涵盖编制实施长株潭国家“智能制造湘江湾”专项规划、巩固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成果、建立长株潭三市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和联合惩戒机制、打造长株潭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实施长株潭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及推进三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义务教育、产教融合、医疗救治、养老、政务服务等在内的50项任务,内容丰富具体,引人关注。
“十同”是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在长株潭一体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对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要求,涵盖了即规划同图、设施同网、市场同治、三市同城、产业同兴、生态同建、创新同为、开放同步、平台同体、服务同享等重点内容。城市群能否成“群”,都市圈能否成“圈”,关键在城市间的协同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十同”和50项具体任务的提出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三市在平台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将有更多务实的举措。
关键:一体化和高质量的深度融合
在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家及区域发展重要依托就是超大规模市场,国家大力推动城市群建设也是要打破行政区边界和“行政区经济”,在更大空间高效配置资源。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再起航中,就很好地把握了一体化思维和开放合作胸怀,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个维度强力推动。
长株潭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和关键。与通过行政力量“组群”不同,长株潭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调节的双重作用。长株潭聚集了9个国家级园区、19个省级园区,产业竞争力十分明显,同时又各有特色,具有互补优势,其中长沙在工程机械等产业及区位、科创、文化、金融、人才等方面优势独特,株洲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优势明显,湘潭是重要的智造谷、军工城、汽车城……结合各自优势和特色,三市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长株潭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见》,梳理出10条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将全力打造“3+N”先进产业集群,即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航天航空产业3大产业集群,打造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产业、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N个先进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长株潭三市10条重点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9700亿元,10条核心产业新增上市企业规模数量要达到5-10家,总数达40家,这些企业将形成规模效应、龙头效应。
围绕产业协同发展,三市还将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引导目录,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产业,共建一批“飞地园区”;统一营商环境政策标准,推动诚信体系无障碍互认,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公共数据换共享,支持市场主体跨区域合作;推动三市“抱团”招商,加强长株潭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布局,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衔接和配套能力,等等。
3月23日,国内领先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发布《新发展十年—中国城市投资环境发展报告》,梳理2011-2020年十年期间,28个新兴行业和36个重点城市的企业增长和投资等相关数据发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城市间已呈现“抱团”协同发展新格局。城市群内投资集聚效应明显。天眼查数据显示,十年来,逾60%企业投资流向其所在城市群,超50%的被投资来自于其所在城市群,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市场用脚投票的选择。
“一盘棋”思维理念、“一体化”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加上长株潭地区汇集了湖南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等科创优势,必将推动以经济一体化为本质特色的长株潭一体化实现快速发展。
未来:升能级强辐射,“抱团”发展构建新格局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城市竞争时代,抱团取暖、握指成拳是必然选择。从目前来看,长株潭三市目前虽然还存在经济总量增速较快但体量较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但发展潜力巨大。
对比2019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都市圈数据,长株潭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30.45万人,不及武汉城市圈一半,。经济总量1.68万亿元,也远低于武汉城市圈的2.76万亿元。但长株潭都市圈也有独特优势,以不到武汉城市圈50%的面积和人口,创造了超过其60%的GDP。据湖北、湖南两省统计局公布的2020统计年鉴数据,武汉城市圈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611元,比长株潭的人均50651元少1.3万元,充分说明长株潭做大都市圈能级的空间很大。
湖南省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万亿元,城镇人口达到13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这意味着,长株潭三市的能级和辐射能力将在几年内得到极大提升。长株潭是有这个底气和基础的。从产业发展来看,到2025年,以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链总产值预计达到29700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新增百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也将大幅增加。而在辐射带动上,长株潭作为全省“一核两副三带四区”的“一核”,既要在构建湖南“3+5”城市群中强化辐射带动,又将依托湖南自贸区核心片区这一定位,推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RCEP建设,“四小时航空经济圈”、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虞公港“飞地港”等建设,极大提升长株潭都市圈的国际化和外向度。
而从提升人口首位度来说,近日,湖南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长株潭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将全面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三市人才、科教规划深度融合。仅以长沙市为例,近年来,长沙吸引力不断增强,房价洼地、网红城市、连续13年的最具幸福感城市、美好生活城市、“拿深圳工资、住长沙房子、创全球事业”等标签深入人心,仅去年就新增41万人口。近日长沙还出台了自贸区长沙片区人才集聚发展的45条政策,包括对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200平方米标准全额购房补贴、10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等,真金白银吸引人才。预计到2023年,长沙预常住人口将突破1000万,这也是长株潭三市人口突破1300万目标的重要支撑。
笔者关注到,长株潭一体化推进中,交通设施、政务服务、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群众十分关注的民生事项被摆在了突出位置。清明小长假期间,长株潭城际发送旅客26.3万人,同比增长300%,这体现了三市群众对“同城生活圈”的认同和选择。对人的关怀是城市发展最厚重的底色,事实上,一线城市群在“十四五”中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有上下半场之分。“上半场”是用廉价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和人才;“下半场”的逻辑是,优质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繁荣。也就是说,“十四五”正在进入的城镇化“下半场”,将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在服务国家战略,打造重要增长极同时,建设吸引人、服务人、让人幸福的高品质宜居生活地,长株潭都市圈,或将开创出不同于其他城市群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