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数字化。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货币、数字工业、数字码头等等,数字化不仅是科技发展进步的证明,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数字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让智能化融入工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从农历二月二日这天起,我国由南向北,便进入春耕播种季节。可是今年在洞庭湖平原,却不见一头水牛拉犁、一位农民吆喝着耕田的场景。一大早,趁着晴好天气,湖南省汨罗市业兴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队队员赶到田间,坐上旋耕机。将紫云英、青草、油菜翻进泥土,沤成绿肥,帮助今年早稻秧苗茁壮成长。春耕不用牛,过去想都不敢。带队的翁国说:“过去用牛耕田,一头牛一天差不多只能耕1亩,现在机械耕地,搞起来三下五除二,效率高得多,像这种旋耕机,一台机器一天差不多能耕60亩!”洞庭湖平原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翁国所在业兴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计划种植1000亩双季稻,比去年增加400亩。
“有这些‘铁牛’帮忙,种田确实不再那么累,以前一户顶多种10多亩田,现在全程机械化,可以轻轻松松种百多亩。”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却不见过去的人山人海,只见一台台新型植保机来回穿梭。种粮大户周地帅刚用新型植保机给小麦施了肥,一个劲儿向记者夸赞高效。他说:“以前人工施肥,一人一天只能施20亩左右,用这台机器,两个人一天能施300亩以上,而且设定好用量参数,可以实现精准施肥,节省成本。”3月12日,在广东省台山市汶村镇茭一村的农田里,何志辉开始操作,只见他拿着手机,打开应用软件,输入高度、密度、半径,点击启动图标,一架无人机迅速升起。按照设定路线,无人机均匀地撒播水稻种子。半个小时,40亩地全部撒完,过去靠人工播种,需要一个白天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浇地,过去曾是一道难题,现在打开手机,选择浇水模式,田间水管就流出汩汩清水。近日,在山东肥城市安庄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分布着高精度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和智能墒情站,可实现墒情自动预报、灌溉用水量智能决策、远程自动控制灌溉。在浙江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大集团数字化蛋鸡养殖场内,环控系统、给水系统、喂药系统、鸡蛋收集系统等八大系统实现了全程数字化操控,项目年产鸡蛋2.3亿枚。
乡村振兴一个最大的抓手,就是依托大数据。“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对“开好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是数字乡村全面布局和重点破局的关键阶段。在科技成为核心竞争力和关键生产力的今天,没有大数据运用到农业生产生活全过程,就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大数据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就如同乡村振兴装上了“四轮”,就如同乡村振兴长出了“翅膀”。乡村振兴离不开大数据,少不了大数据。
乡村振兴得有“数”。这个“数”,是建设一个个数字养殖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是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的兴起;是电商服务、物流配送覆盖乡村;是无人机在农业生产、田间管理的广泛运用……有了这个“数”,美丽乡村才有前景。
当我们来到乡村像来到大城市一样方便,一样现代,一样智能,一点都不落后时,这便是乡村振兴的真正含义。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已经将美好未来擘画出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努力,不为之奋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