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近期,随着部分省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陆续发布,“十四五”期间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智慧社区、数字乡村、数字政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正在展开。
发展数字经济
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河北、陕西、浙江、安徽、山东、湖南、贵州、宁夏等省(市、自治区)通过了各省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各地在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北京要求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深入实施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加紧布局5G、大数据平台、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改造。实施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建设,率先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冬奥园区、大兴国际机场等区域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项目。
浙江要求,“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左右。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数字强省、云上浙江。加快打造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建设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数字变革策源地。
上海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特色电商、网络视听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龙头企业,打造新生代互联网企业集群。
江苏设立“全面推进数字化”专题,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努力成为全球信息网络重要枢纽节点。
以数字政府为抓手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治理能力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发展公共利益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各地积极响应,明确提出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内容。
北京明确提出,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上海设立专题,要求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张网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管理质效。以“两张网”建设为“牛鼻子”,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着眼于“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完善全方位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与市场主体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全部接入,提高在线办理率、全程网办率,成为政务服务最优、营商环境最好的“网购型”服务城市。着眼于“高效处置一件事”,加强“云、数、网、端、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系统整合和数据汇集治理,全面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城运中心,形成“一门户、多系统”的应用场景开发格局,持续提升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能力,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使“一网统管”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关键支撑和重要标志。
云南则是以“数字云南”为契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建设智慧城市,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智慧教育、远程医疗、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执法司法、边境管控、应急救援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数字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接续推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路线图: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十四五”期间,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将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内容。从中央到地方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河北明确提出,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陕西要求,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打造山清水秀、宜业宜游的美丽宜居乡村。
浙江则是设立“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提出深化“千万工程”牵引新时代乡村建设。全域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行动,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持续优化乡村布局,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做大做强中心村,强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乡村物流体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
数字赋能基础设施
城市建设焕发新活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管线老化、城市内涝严重、马路拉链、污水垃圾处理不到位等“城市病”日渐显露。作为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对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北京、广东、贵州等地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不仅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明确,同时部分省份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还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打造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在全面认识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路、水利、市政管网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统筹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常轨道、实现各项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一大亮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的土地、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其可以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才和知识等高级要素的投入,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载体,为我国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转型提供动力。在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始阶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正在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和投资布局的战略高地。各省市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发挥我国在顶层设计和集中建设方面的制度优势,又完全符合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下的国际贸易规则,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治理到“智”理
构建城市治理新格局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探索社区治理模式、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贵州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大力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居住、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品质;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建设“智慧社区”……不难看出,要做好城市治理这篇大文章,夯实基层基础、做好市域治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拓宽,社区服务体制得到了升级与创新,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将被构建,智慧社区将蓬勃兴起。数字化、智慧化使社区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也将最终汇聚成为整座城市的大转变。
智慧社区建设是中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依托,打造智慧社区能有效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精细化城市治理既需要制度手段和组织基础,也需要治理手段和技术基础。一方面,智慧社区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在打造便民服务平台的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着力解决突出矛盾,转变了治理方式,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另一方面建设智慧社区以先进科技为基础,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有利于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有效转变。
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撬动发展新动能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都予以明确:山东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推进智慧养老,发展异地养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更好满足差异化、个性化养老需求。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展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服务业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重要性毋庸置疑。为适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消费升级的需要,发展智慧养老、智慧物业等,是推动服务业由低附加值、低服务质量向高附加值、高服务质量转变的重要途径。
传统服务业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不高。服务业现代化将推动服务方式变革,突破产业结构服务化带来的结构性减速,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因此,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不仅对当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将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