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重庆:回眸“十三五” 行业谱新篇

2020-12-29 16:31:52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核心摘要:时序更替,筑梦前行。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五年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时序更替,筑梦前行。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五年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笃定前行,努力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获得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城乡建设、脱贫攻坚、行业发展等多方面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紧扣“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系统谋划城市提升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品质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坚持城市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和道路桥梁隧道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在2015年年底通车总里程202公里的基础上,陆续建成第二期建设规划项目,开工建设第三期建设规划项目,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顺利获批,五年共建成通车168公里轨道线路,轨道交通建设总投资达1469亿元。到2020年年底,全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370公里,实现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

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已通达中心城区各区,覆盖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对外交通枢纽、中心城区各大商业中心及大型聚居区,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骨干地位日益凸显。按照“中心加密、两槽提速、两翼联通、外围辐射”的总体思路,重庆市正在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

持续强化技术攻关,不断突破穿山、跨江、深埋等轨道交通建设的技术难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屡获殊荣。建成主跨世界第一的自锚式悬索桥(鹅公岩轨道专用桥,主跨600米)、全国跨径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斜拉桥(环线高家花园大桥,主跨340米),自主研发成功的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的山地城市轨道车辆As型列车已投入使用且运营良好。轨道10号线一期工程荣获2018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全球日均客流量最大(100万乘次)的跨座式单轨工程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夺得2017年世界工程顶级大奖FIDIC(菲迪克)全球优秀工程项目奖,轨道交通6号线红旗河沟站(亚洲最大的暗挖地铁站,最大开挖断面760平方米)获得2016年国际隧道协会年度杰出工程奖。

“十三五”期间,除轨道交通外,重庆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建设也稳步推进。重庆中心城区受“四山两江”的分割,地形高差大、工程建设成本高,城市道路建设必须充分遵循山地城市特征。五年来,重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方式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五横六纵一环五联络”快速路网结构,促进了“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发展格局形成。城区路网结构的完善,促进车畅其道、货畅其流、人畅其行,极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与出行。

同时,重庆还以演绎城市年轮、传承城市人文、方便市民出行、丰富市民生活、彰显山水特色为出发点,建设集“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山城步道网络,中心城区城市慢行环境进一步改善。

交通顺畅了,人们还希望看到更靓的城市、享受更美的生活。重庆既是山城,也是江城。长江和嘉陵江环绕中心城区,形成两江四岸的独特景致。“两江四岸”地处重庆“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廊道,更是内陆开放高地、山青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门户和载体。作为城市发展主轴,“两江四岸”不仅要修复生态功能,更要完善城市功能。

近年来,重庆围绕“四带”目标、“主轴”定位、“百年工程”和“打造国际一流滨水空间”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重置“两江四岸”现有空间、形象、功能,高规格打造“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优化整合岸线业态功能,提升岸线休闲观光功能,让“两江四岸”真正成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

重庆还大力开展“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通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让百姓感受更好的生活环境。重庆自启动中心城区“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作以来,以持续提升城市水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以黑臭水体整治为契机,统筹推进中心城区次级河流全流域治理,重塑山城碧水青山的景象。

围绕住房安全保障

决战脱贫攻坚

“十三五”时期,重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只有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才能凸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让人民群众满意。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上下咬定目标、一鼓作气,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凝心聚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并存的直辖市。受地理条件、管理水平、历史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农村曾经存在大量旧房危房。改造好全市农村存量危房、助力贫困群众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肩负的重要任务。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向贫困户和贫困区县精准发力。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狠抓行业扶贫,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结合国家下达重庆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精心编制《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危房改造的“两步走”安排,细化优化相关政策措施。同时,积极与重庆市扶贫办、民政局等进行大数据信息比对,组织各区县对存量危房开展全覆盖调查、拉网式摸排,精准识别改造对象。始终将贫困区县作为重点,确保帮到关键处、要害处。

狠抓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工作倾心尽力。彭水县大垭乡是全市确定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对口帮扶彭水县大垭乡。为此,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通过项目补助、人员培训、扶持产业、捐资助学等方式,明确4大类、11个对口帮扶项目,全力帮助大垭乡脱贫攻坚。如今,大垭乡实现了道路百分百通村通组,群众饮水安全率、动力电覆盖率和4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全乡1072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件件民生小事,在党群干群中搭起了“连心桥”;一个个惠民项目,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从发展中受益;一次次扶贫行动,诠释了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人的担当、实干和创新精神。

五年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21亿元,落实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0.70亿元,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20.30万户。通过逐户开展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脱贫攻坚普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让困难群众从“忧居”到“安居”。曾经歪斜的农村危房如今变成了一栋栋具有巴渝特色的安居房,小青瓦、石墙裙构建的巴渝民居与巴山渝水相映成趣,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留住了乡愁记忆。2018年、2019年,重庆市连续两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列为“农村危房改造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省(区、市)”。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践行“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初心和使命,持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市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住有所居”,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全市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为重庆市实现“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住房保障支撑。

推动智能建造

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

五年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大力推进智能建造,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围绕制定政策体系、优化技术标准、完善产业配套等内容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建造、管理和服务板块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大力推广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市内应用BIM技术的项目数量不断增长,其中十八梯片区道路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机场东联络线南线道路工程等重大项目均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全过程BIM技术应用。截至目前,BIM技术已应用于重庆市748个项目中。

与此同时,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还专门建设了BIM项目管理平台和BIM数据中心。该平台为参建各方与主管部门之间构建统一的数据通道,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与各类BIM专业软件及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使工程建造监管所需数据在平台上顺畅流转,实现基于BIM的从设计、生产、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

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基础,也是建设行业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通过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建成了“智慧住房和城乡建设云”及行业大数据中心,实现了所有业务系统统一在云平台上运行、所有数据统一在数据中心管理的智慧机制,为推进智能建造提供了统一的政务云和数据存储环境。

目前,行业大数据中心通过对业务系统数据的采集、清洗、转换和比对,形成约28亿条数据资产,其中包含工程项目约19万个、企业2万多家、人员200多万名和城建档案数据3亿多条。同时,基于这些基础数据库,重庆市还提炼出18个专题库和面向3大行业的主题库。

不仅如此,基于这些大数据资源,重庆还打造了市智能建造管理平台、市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市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市智慧小区建设管理平台等5大智能化应用平台,以推进智能化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深入应用。近年来,启动建设智慧工地2600余个。以应用电子签名签章为基础,在全国率先开展工程项目数字化试点,推进工程项目管理行为和作业行为数字化。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加速推进审批事项和政务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所有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一站式”甚至“零跑腿”解决问题。

其中,安全生产许可、市外入渝施工企业备案、工程监理企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施工企业资质办理等工作已实现无纸化申报、无纸化审批;所有执法事项实现网上流转,纳入权力清单的公共服务事项超过80%都能在网上办理;全市近150万名一线人员岗位证书和技能证书全部实现电子化。

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通过打通多部门数据渠道、构建智慧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数据智能运维系统等方式,打造了集智能办理、智能服务和智能运管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工作体系,大幅度提升了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此外,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还通过提升小区智慧设施建设水平和物业智慧化管理服务能力,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截至2019年年底,重庆市共创建智能物业小区545个。为此,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还专门打造了重庆市智慧小区建设管理平台,以促进全市智慧小区的信息汇聚、资源整合、协同运行、优化管理。

推动产业升级

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通过激发建筑业企业活力、增强行业变革动力、释放行业发展潜力,重庆市加快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重庆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六化”为核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成22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涵盖部品部件生产、设计研发、人才培训等方面,形成预制混凝土构件年产能约210万立方米,内隔墙部品产能约1400万平方米,钢结构构件年产能约150万吨,已能满足1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需求。组建了全国首个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院,推进行业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集聚。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绿色发展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对标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发布了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4部绿色建筑地方标准,将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地方强制标准,并对应完善了配套技术细则、编制技术规定、审查要点及设计分析软件,积极引导企业向人民群众提供以“安全耐久、服务便捷、舒适健康、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为特征的高品质绿色建筑。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还从标准、管理、产业3方面推动建筑产业化与绿色建筑融合发展,把非砌筑内隔墙和预制装配式叠合楼板等典型建筑产业化技术纳入修订发布的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并把装配式建筑发展要求作为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实施内容融合推动,力争让建筑业企业建造更多的绿色建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通过综合施策,“十三五”时期,重庆市建筑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逐年增加,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8万亿元,年均增长7.1%,带动了建材、机械、冶金、化工等上下游50多个产业,在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三五”时期,重庆建筑业企业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契机,建筑业资质结构不断优化,高资质企业数量增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有建筑业企业约1.22万家,其中,特级资质施工企业10家;甲级设计企业180家,占比33.6%,位居西部第1。2020年重庆市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合同额突破万亿元大关。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五年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既抓重大项目建设,又抓住房保障;既抓城市品质提升,又抓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既抓建筑业转型发展,又抓营商环境优化。重庆住房和城乡建设人牢牢坚守砥砺奋进的初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用真抓实干、积极作为,将“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发展蓝图逐一变为现实。

下一篇:

盼望雪来 ——写在农历小雪节气里

上一篇:

绿色施工--碧桂园象苑项目始终在行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