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人才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11月12日,中科广能能源研究院(重庆)有限公司创始人冯自平,正在按计划调试样机,为明年年中产品正式投产做冲刺。
11月12日,中科广能能源研究院(重庆)有限公司创始人冯自平,正在按计划调试样机,为明年年中产品正式投产做冲刺。
“沙坪坝对科技人才的渴求,是我能清晰感受到的。”冯自平说,他到科学城考察了两次后决定落户,“各项条件比我想象的还好,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
沙坪坝有10万名科技工作者和20多万高校学生,人才积淀深厚;沙坪坝作为传统工业强区,正在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区内及周边的工业制造企业能提供从发动机到螺母的全部零部件供应——这个优势,连沿海许多城市也自叹弗如。
目前,冯自平的团队从中科院引入了3项专利,并在落户重庆后新申请了10项专利。
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为其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实现梦想的空间。
近年来,沙坪坝区利用高校资源和“芯核器网服”产业基础,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厚植人才引入和成长的土壤:该区每年设立1亿元的双创人才发展基金,制定出台“沙磁菁英计划”“沙磁工匠计划”等各类人才政策7项,提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
该区不拘一格吸引人才。近两年来新增17名院士、150余名高层次人才、50余个高层次研发团队、近500个创新主体和4000余人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沙坪坝,为科学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营造环境,“直通车”为企业排忧解难
11月13日傍晚7时,华灯初上。毗邻重庆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的学城大道,依然车水马龙。
中电光谷南方区总裁李明辉在科学城的办公室,正对学城大道。“这条路是不起眼的双向四车道,但我相信未来它将成为重庆‘科创浓度’最高的一条路。”李明辉信心十足。
2017年与沙坪坝区第一次洽谈时,他就发现这里并没有把投资强度摆在首位,更看重“智力资产”——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前景。
去年11月,作为依托高校的创新平台,中电光谷·重庆智创园正式开园,目前已入驻48家企业,涉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检测检验等领域。
“在运营的这一年时间里,不论是对上市企业还是只有十多个人规模的小团队,凡是事关创新企业、企业创新的问题,通过‘直通车’机制,都能得到关注和解决。”李明辉说。
根据这项“直通车机制”,李明辉及其团队每一至两周就要向沙坪坝区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每半个月到1个月,区相关领导和部门也会主动到一线了解企业发展情况,通过协调会等平台和途径推动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我常往返于南方的十几个城市,但像沙坪坝这样高效的运营机制还不多见。”李明辉说,最近他向四川某大城市推荐了这种机制,引起对方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沙坪坝区依托高校资源、围绕产业需求,搭建区校、部门、项目三级联动机制,推动环重庆大学、环重庆师大等创新生态圈建设,建成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重庆应用数学中心等重点项目11个;强化金融支撑,组建5000万元规模创业种子基金,向135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3亿元;组建种子、汉新、育成、集成电路等4支创投基金,总金额超过12亿元;建设技术转移机构5个,组建技术市场协会、民营科技企业商会,2019年技术合同成交120项、成交额1.1亿元,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创新主体集聚,形成产业发展链
御芯微是一家从事物联网芯片开发的科创企业,2017年7月与沙坪坝区首次接触,同年11月便落户沙坪坝共享工投大厦。
“御芯微具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因此他们的入驻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沙坪坝区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御芯微的带动下,3年来又有三四家芯片设计企业入驻共享工投大厦,形成了芯片设计的产业集群。
御芯微的产品需要模组、封装、测试等相关环节,才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御芯微为首的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又吸引了国内外一些集成电路和物联网相关行业链企业前来洽谈,未来有望在我市形成芯片开发和物联网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创新的目的是为产业发展提供动能。近年来,沙坪坝区以青凤工业园为创新空间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围绕“芯核器网服”,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不断壮大创新主体:着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高端封装封测、半导体新材料等上下游全链条;着力发展下一代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汽车“大小”三电、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着力发展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数控机床、能源环保装备、机器人装备产业;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动成立服务西部乃至全国的医学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并积极发展智能诊断设备、新型医疗材料、可穿戴医疗设备产业,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
目前,已有106家“芯核器网服”产业链相关企业签约注册沙坪坝区。
目前,已有106家“芯核器网服”产业链相关企业签约注册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