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乡土建筑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促乡村振兴——河南省济源示范区脱贫攻坚土房土窑改造工作纪实

2020-10-29 11:45:50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本刊网讯/全面小康,离不开百姓的幸福安居。留住乡愁,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保护。多年来,河南省济源示范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精准发

本刊网讯/全面小康,离不开百姓的幸福安居。留住乡愁,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保护。多年来,河南省济源示范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开展土房土窑改造工作,摒弃大拆大建模式,探索乡村复兴之路。一座座土房土窑在命运变迁中重新回到“服务”行业中,伴奏着一首首脱贫攻坚、文化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居者有其屋”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朴素梦想,中国梦离不开安居梦。济源示范区地处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山区面积大,气候干燥,黄土资源丰富,土质适宜建房挖窑。它冬暖夏凉,造价低廉,也是祖祖辈辈所依赖的的乡村传统建筑。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深入推进,土房土窑如何利用,成为摆在济源示范区面前的一张特殊考卷。
 

理清思路,把准脉搏

随着经济的振兴城市的发展,热闹喧嚣的山村慢慢冷却下来。经济来源不再依赖虫虫草草,都市成为年轻人的发展寻梦处,祖辈留下来的“基业”成为了脱贫攻坚难啃的骨头!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实施以来,济源示范区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亲临山区实地考察调研,理清了思路,把准了脉搏,找准了基准点,走出了一条乡土建筑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促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济源示范区现有土房土窑有2700多座。土房土窑居住者为四类重点困难群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共有400多座。土房土窑历经岁月打磨和风雨侵蚀,许多已漏雨破损,期盼着保护与重生。但在四类重点困难群体的危房改造工作中,按照相关规定,土房土窑均被定为D级危房,需要推倒建砖房。
 

群众是脱贫解困的主体,是补齐农村住房短板的受益者,土房土窑是不是都要一拆了之,群众最有权。邵原镇唐山村柴建英一家三口住的是土窑,如果重建砖房,能享受补贴3.94万元,但盖房花费将达到五六万元,且居住面积会比原来减少很多。而将土窑修缮加固,不会超过两万元。柴建英说,窑洞冬暖夏凉,住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她另外一个儿子家里是砖房,她总是住不习惯。
 

经建筑部门测算如果建新砖房,在享受补贴政策后,群众基本都需要自己增加投入,一人户大约需要投入1.2万元,两人户需要投入1.3万元。 因而,原本是扶贫济困的危房改造举措,反倒会加重群众负担,脱贫户有重新坠入贫困陷阱的可能,贫困户则会加深贫困程度。
 

同时,凡是土房土窑均定为D级,也与农村实际不符。经技术部门鉴定,许多土房土窑主要问题是屋顶漏雨,其余部分还是很结实的,修缮一下再住个十年、二十年不是问题。
 

文化传承 尊重民意  
 

邵原镇神沟村村民侯爱军家的土房大概建于上世纪20年代,在村里年头最久。房子土墙瓦顶,木构梁架,两层建筑,黄土直立性强,墙体厚实,墙基部分用石材。斑驳的墙壁刻印着时光的痕迹,整座建筑饱含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济源土房的典型代表。
 

济源示范区聘请建筑专家对豫北山地民居进行研究,认为济源打土墙的方法不同于豫北其他片区,特殊的建筑营造技术,使得济源土房土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目前年轻一代中掌握这些传统建筑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专家们也在忧虑,这些传统建筑技艺数年后或许将随着土房土窑一起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讲,土房土窑拆一座少一座,等同生命死亡不能复生一样。
 

唐山村村支书高国强介绍说,唐山村地处偏远山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村里的房屋建设基本停滞,年轻人纷纷外出。全村129户,目前90多户在镇上或市区购房。眼下住在村中土房土窑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他们多数不愿意再劳神耗力折腾建新房,也是许多土房土窑住户的心声。
 

柴建英说,窑洞冬暖夏凉,住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她另外一个儿子家里是砖房,她总是住不习惯。
 

此外,按照现有政策,群众危房拆除重建后面积受限。从宽敞的土房土窑住进相对狭小的砖房,许多群众也难以适应。
 

“贫困户土房土窑改造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首先要千方百计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同时要保护传承好济源的民居文化,留住美丽乡愁,务求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在多次深入调研走访农户、咨询农村老工匠后,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战伟作出了抉择。
 

定准基调 确保民生

济源示范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中保障住房安全的战略目标,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重点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查漏补缺工作。
 

建筑就是活的历史,老房子就是村庄的根。著名乡建专家孙君考察了济源的土房土窑后,认为是当地修复乡村、打造原汁原味乡愁的极好载体,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经相关技术部门审慎论证,试点工程的实际验证,济源示范区2019年9月出台了《土房土窑改造工作办法(试行)》,为改造工作绘出了行动指南。
 

王屋镇原庄村侯士贤家的土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问题是屋顶漏雨。经过评估程序后,在确保住房安全前提下,征求房主的意见,最终确定了修缮的改造方式。
 

像侯士贤家一样,济源去年共有近60座土房避免了拆除的命运,实施了修缮加固。
 

侯爱军的房子按这样的标准实施了改造,新建了传统的大门楼,屋顶结构不变,外墙用泥巴、麦秸秆粉刷。改造后的老房子风貌古朴,院墙外挂着金灿灿的玉米,远处是雄伟的大山,俨然一幅恬静悠然的农家画卷。
 

承留镇玉皇庙村共170户村民,只有六七家是砖房。起初,村里百姓对这些老宅厌烦漠视。现在,村中集中连片的土房正在改造,村头几棵饱经沧桑的皂角树也被悉心保护起来,村民的视野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的传统村落风貌让人期待。
 

除修缮加固外,还有两种改造方式。群众安全大如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原则上将拆除重建;对于一些60周岁以上的老人,根据自愿原则,土房土窑不再改造,实施集中供养。
 

保护传统民居的行动,还给沉寂的乡村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开始重新审视家乡,发现老房子的价值。
 

精准组织 科学改造

确保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济源拿出真金白银,在国家、省级政策的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
 

实施修缮加固的,在上级户均补助100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每户再补助5000元。确需要拆除重建的,在上级户均补助154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按户籍人口每人增加8000元补助。
 

为确保改造工程稳妥推进,济源制定了相关技术规范。各镇、集聚区统一组织专业施工队伍,并对这些工匠实施培训。修缮土房土窑坚持乡土传统工艺,一些民间老工匠成为“香饽饽”,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重现辉煌。
 

土房土窑改造是好事,济源力求好事办好,不能引起乡村新的矛盾。济源在土房土窑改造中严格执行村、镇、市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做到改造政策、改造对象、补助标准、审批结果四公开,确保土房土窑改造公开公平、规范透明。
 

大峪镇王庄村发展乡村旅游,一些群众自发对土房老宅保护性开发,修旧如旧,已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曾经凋敝的乡村再现生机活力,一些外出务工的群众也返乡创业。
 

2017年济源市实施土房土窑改造340多座,今年将进一步推进改造工作,让更多百姓幸福安居。
 

留住乡愁  惠及民生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七条路径,其中之一即为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建筑就是活的历史,老房子就是村庄的根。著名乡建专家孙君考察了济源的土房土窑后,认为是当地修复乡村、打造原汁原味乡愁的极好载体,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娲皇谷景区所在的邵原镇双房村石灰沟自然村,原本荒僻落后,群众增收无门。后来景区引入社会资本,将村中的土房土窑修缮改造,村民以房屋入股旅游公司,实现了旅游业发展和村民增收的双赢结果。还带动了附近多个村庄的贫困户改善老房,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稳固脱贫。
 

大峪镇王庄村发展乡村旅游,一些群众自发对土房老宅保护性开发,修旧如旧,已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曾经凋敝的乡村再现生机活力,一些外出务工的群众也返乡创业。
 

迎门村是王屋山脚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为了摆脱贫困,2000年迎门村实施集中搬迁。为了盘活闲置农房,迎门村“两委”发展旅游与三产融合,40户旧宅基地、土房土窑按每间1000元的标准进行回购,随同空闲地整合流转给市文旅集团,小有洞天精品民宿以独栋小院为主,每家民宿整体建筑以迎门村古民居为基础打造,在保持原有建筑古朴风貌的基础上,又添加了现代化钢结构和众多的文艺元素,屋在画中,画在屋中,整体建筑千姿百态、独具内涵。迎门村还安排村民进入景区工作,同时提高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中华农耕文明悠久灿烂,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土房土窑的去留,不仅仅关乎建筑的存废,更关乎乡土文化厚重生命的延续。济源示范区在踏实落实贫困人员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土房土窑的历史价值,开辟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致富的新路径。(刘万玉 许申吾 张晖)

下一篇:

巅峰对决,强者较量!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专业人员技能竞赛决赛在汉举行

上一篇:

重庆市召开重点建设工程劳动竞赛总结大会 表彰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团队和个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